最近在latent.space上看到一篇关于AI工程师正在崛起的文章,引起了作者一些兴趣,经过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关于AI工程师的最新发展和资讯。作者梳理为本篇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探讨学习。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基础模型的能力不断增强和完善,AI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丰富。基于AI的产品正在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行业,智能家具、教学模式、医疗诊断、自动驾驶都有它的身影,我们正在见证一个AI应用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正在兴起一个新的词汇:AI工程师(AI engineer)。并且它的角色和职责对比之前也正在发生变化。早先一个AI相关的任务需要一个整研究团队并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到了2023年,人们只需查阅Open AI的API文档,在一个不忙碌的下午就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这是一个Twitter上的讨论,随着AI领域的继续发展逐渐分化出不同的角色,细化分工,其中AI工程师的定位在API右侧,图中AI工程师的定位是基于API开发一些应用,工具,代理等。
什么是AI工程师
因为这个领域当前快速发展,一些含义还没确定,AI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AI工程师包含的内容其实也非常广,AI工程师(AI Engineer)而且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职位,只是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职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为了聚焦内容,尝试给AI工程师下一些定义,前段时间也有叫Prompt Engineer的,不过只叫Prompt Engineer含义太窄了,很多事情没有包含进去。定义:AI工程师是一个专门从事设计、开发和部署AI模型和应用程序的工程师。他们通常具有软件工程、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背景,并能够将这些技能结合起来创建高效、可扩展的AI解决方案。可以做的一些事情:
-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负责调试Prompt来让模型具有稳定的输出。也许接下来随着模型的发展,对Prompt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要真正利用这种模型的能力,你必须能够编写代码,而不能仅仅是一个非技术性的Prompt Engineer,这样才能更高效。或者说具备编程思维,使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程。
- 数据处理:懂一些数据处理的手段,清洗、预处理、标注、增强数据,做一些模型的微调。
- 软件工程: 基于模型做一些应用程序,基于AI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应用部署和扩展,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设计,性能的优化等。懂AI模型周边的配套工具。
- 一些算法: 也可以深入算法领域... 做更高难度的AI模型训练
专注在AI的应用领域,解决在应用上的一些问题。
ML工程师 VS AI工程师
大多数人仍然认为AI工程是机器学习或数据工程的一种形式,因此很多人认为需要掌握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但是据国外一些大佬的观察,很多做AI相关的优秀工程师并没有完成关于深度学习上的学习和研究,他们也不知道PyTorch,甚至不知道数据湖和数据仓库之间的区别,因为AI工程师对数据工程也没有直接的要求。
在国外的一些讨论上,两者的一些关注点区别:
- ML工程师主要关注机器学习模型的设计、开发和部署,他们的工作通常更为具体和细化。处理与模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过拟合、不平衡数据集、特征选择等。
- AI工程师用于实现AI解决方案:构建完整的AI应用,如聊天机器人、图像识别系统等。不仅要处理机器学习,还关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其他领域。
在国外的Indeed招聘网站上,可以看到ML,AL等招聘信息, 可以看到AI职位、ChatGPT职位的增长率最高,预计未来会逐步的超越ML。X轴是年份,Y轴是招聘贴类型的百分比。
在未来,可能也不会有人建议从阅读“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开始学习AI工程,了解基础知识和原理肯定是有帮助的,不过不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开发中有那么多的框架,也不一定每个框架都要深入原理层面 有时你只需要使用产品,能把应用做好也是很重要的。
可能短期来看那些有良好的数据科学/ML背景的人来说,AI工程师、Prompt工程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感到自卑。然而大佬的观点是纯粹的需求和供应经济学将会占据上风,AI工程师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Hacker News关于AI/LLM工程师的讨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6538423关于AI工程师是否正在崛起?持正向观点:实用性:AI/LLMs已在生成文本、艺术、代码补全和对话AI等领域产生实际收入,这表明其实用性超出了炒作。工程挑战:在提示工程、数据准备、模型评估和模型集成到产品等领域存在非小的工程挑战。这证明了"AI工程师"专业的合理性。工作市场:当前的工作市场偏爱有经验的AI/LLM工程师,因为人才稀缺。公司愿意支付高薪。资源和工具:与5-10年前相比,资源和工具的改进使AI/ML对工程师更加容易访问。
持怀疑观点:职称:"AI工程师"这个职称太过模糊。像"LLM工程师"或"生成工程师"这样的具体职称更好。深度理解:许多"AI工程师"只是轻微地整合了现成的模型,而没有深入的理解。这有可能稀释其含义。AI能力:AI的能力仍然有限。过度承诺可能导致失望。法律问题:商业AI应用仍存在尚未解决的版权/IP法律问题。模型评估:适当的模型评估和错误处理是困难的,经常被"AI工程师"忽略。数据生成:自动数据生成在没有人工监督的情况下,存在偏见和模型退化的风险。
为什么AI工程师会出现?
▐ AI产品化氛围火热
国外初创公司大多都有一个关于AI的Slack讨论频道#discuss-ai,这些频道将从非正式的小组变成正式的团队,比如Notion、Amptitude,Replit都做到了。此外还有独立的黑客,如Simon Willison、Pieter Levels(Photo/InteriorAI的创始人)和Riley Goodside(现在在Scale AI工作),这些工程师在空闲的周末在AGI House上研究创意,并在/r/LocalLLaMA2上分享技巧。他们都在利用AI的最新进展,快速的将其转化为被数百万人使用的实际产品。已经有大量的工程师正在努力将AI进行产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软件工程师将逐渐专业化,并统一使用一个职称——AI工程师。预计在这个十年里,AI工程师将成为最受欢迎的工程师职位。尽管AI领域有很多研究者和博士,但当涉及到实际开发和发布AI产品时,更需要的是AI工程师而不是研究者。在AI的实际应用中,实践和执行经验可能比学术研究更为重要。
▐ 产品化有一定的挑战
AI技术的应用和产品化看起来很有前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成功地评估、应用和产品化AI充满了还有很多细节的挑战:
- 模型的多样性:从评估最大的GPT-4和Claude模型,到最小的开源Huggingface、LLaMA等模型,选择和评估合适的模型是一大挑战。
- 工具的多样性:工具的选择范围从最受欢迎的链式、检索和向量搜索工具,如LangChain、LlamaIndex和Pinecone,到新兴的自主代理领域的工具,如Auto-GPT和BabyAGI。
- 信息过载:每天发布的论文、模型和技术的数量正在指数级增长。以至于跟上这些信息几乎成了一份全职工作。
▐ 市场的供需关系
- 大公司的角色:像Microsoft、Google、Meta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垄断了稀缺的研究人才,提供“AI研究即服务”API。你不能雇佣他们,但你可以利用他们的能力,全球大约有5000名LLM研究者,但有约5000万名软件工程师。供应限制意味着一个“中间”类别的AI工程师将应运而生。
- GPU囤积:Stability AI通过强调他们的4000 GPU集群引发了初创公司的GPU竞赛。各种公司都在做GPU的储备竞赛。全球芯片短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大部分公司是训练不了模型的,只能去利用模型。
- 快速验证想法:与其要求数据科学家/ML工程师在训练一个特定领域的模型之前进行繁琐的数据收集,不如让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Prompt一个LLM,并构建/验证一个产品想法,然后再获取特定数据进行微调。使用LLM原型的工作流程可以使你的工作速度比传统的机器学习快10-100倍。因此,AI工程师能够以比传统方法低1000-10000倍的成本验证AI产品。
市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人会训练基础模型,但是市场上需要很多人快速验证有关LLM的想法,并且有足够多的开发人员可以具备开发LLM应用的能力。
参考AI应用全景报告:https://ramsrigoutham.medium.com/the-landscape-of-generative-ai-landscape-reports-615a417b15d
软件工程演变中代码的角色?编程语言->自然语言
六年前,Andrej Karpathy写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描述了“软件2.0”。他比较了两种软件开发方式:
- 传统方式:程序员通过编写代码来明确指示计算机如何执行任务。
- 新方式:通过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来“学习”如何执行任务,而不是通过明确的编程指令。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学习,而不需要人为地为每一个可能的情况编写代码。 类似于当前的算法推荐;
他最近又提到,现在最热门的“编程语言”实际上是英语,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去年,随着人们开始使用GPT-3和Stable Diffusion,"Prompt Engineering"成为了一个流行的概念,如何通过提示来与这些模型交互和工作。“Prompt Engineer”这个称呼可能不太准确,因为这个角色不仅仅是给AI模型提供提示,还涉及到很多代码和基础设施的工作。或许还是AI工程师(AI Engineer)这个称呼更为合适。
有人说这种做法只是OpenAI的包装,只是使用技术而没有进行任何创新,还有担心LLM应用的安全隐私问题、提示注入和一些反向工程问题。
问题虽然存在,但毕竟这个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每个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相信这个领域会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可以在前进的路上逐渐的去解决。还有当前LLM看似大,但也需要人类编写代码(或者通过Prompt)来指导和增强它的功能。
未来的编程不仅仅是由人类编写的代码,随着工程师越来越擅长利用AI,AI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工程设计中。直到有一天,我们可能无法分辨出哪些是人类编写的,哪些是AI生成的代码。通过自然语言就可以构建出复杂的软件工程...
怎么成为AI工程师?
AI当前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所以要持续的学习跟随趋势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推特上的大佬 @swyx 在一次AI的播客讨论上,提出了一些成为AI工程师的参考路径,大概如下。播客地址:https://twitter.com/swyx/status/1674895620870651909
- 基础教育 AI工程师需要对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和统计有了解,因为这些都是机器学习算法的基础。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Python或R,这是进行机器学习编程的基础。
- 专业知识培养: 机器学习: 学习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 了解CNN、RNN、Transformer等模型结构,以及如何使用框架如TensorFlow和PyTorch来实现它们。
- 实践经验:
项目实践: 手头上的项目经验很重要。从小项目开始,逐渐处理更复杂的问题。
参与竞赛: Kaggle等平台提供了很多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竞赛,通过这些竞赛,你可以学习到很多实践经验。 - 信息获取:
研究: 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趋势。
网络: 加入AI和机器学习的社区,如OpenAI、Google AI等,与其他专家交流,分享知识。
课程与认证:考虑获得与AI和机器学习相关的认证,如TensorFlow认证或AWS Machine Learning认证。 - 确定方向:AI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总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出现。保持好奇心,始终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AI是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领域,确定你最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
不过以上感觉是针对研究型人员的成长路径,针对大多数人,想要往AI领域发展,怎么样学习成长,个人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
- 编程语言: 首先要懂一门编程语言、Python简单易上手,而且现在有AI加持;通过GPT辅助自己学习Python。
- 基础原理: 了解大模型的原理,LLM是如何工作的,SD是如何工作的,对常见的AI领域的算法有一定了解,知道大致是干什么的。
- 模型了解: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模型,各自的适用场景,都可以用来做什么;能都亲自体验一把
- 提示词工程,学习怎么通过提示词让模型返回自己期望的结果。
- LLM工具,通过工具提升自己对大模型的操作效率,利用相关工具能快速验证想法;
- 软件工程,将LLM的能力产品化封装,并且能具备一定的部署运维能力,做一些实际的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如果说想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最关键的部分,可能还是要有好奇心,保持持续的对技术的探索和学习,以及能够亲身实践对应的一些项目。
未来AI工程师的畅想?
- 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也许未来的AI工程师可以类似当前的软件工程师,深入某个领域做领域建模,与领域专家合作,深入到各行各业,与医生、艺术家、建筑师等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创建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医疗领域,AI工程师可以与医生合作,开发出更精确的诊断工具。
- 自动化任务: 随着技术进步,大部分的任务都可以被AI自动化掉,AI工程师的角色将更多地转向创造、优化和维护复杂的系统,而不仅仅是编写代码。
- AI的解释性: 工程师更加重视AI决策的透明度和解释性,确保AI的决策可以被人类理解和接受。
- 道德和伦理:由于AI的普及和深入,对道德和伦理的考虑将成为AI工程师的基本素养。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创新,还要确保其技术的应用不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
- 具身AI,机器人:融合对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开发出能理解人类智慧和情感,更加高效和人性化的AI系统,AI机器人。
总结
当下,随着大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AI的技术越来越丰富,AI工程师这一新角色正在崛起,它会区别于以往的ML工程师,其重点不是设计和训练模型,通过Prompt提示,结合一些软件工程,一些大模型工具,然后构建AI相关的产品,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也尝试去梳理了下成为AI工程师要学习成长的路径,期望能和大家一块进步和探索,在未来的世界中,利用新技术改变大家的生活。
Tomorrow belongs to those who embrace it today
团队介绍
大淘宝技术用户运营平台技术团队是一支最懂用户,技术驱动的年轻队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体验,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
团队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之一,鼓励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实验和创新,以推动业界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我们不仅关注当前业界领先的技术,更注重未来技术的预研和应用。团队成员会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技术社区,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向和解决方案。
团队立足体系化打造业界领先的用户增长基础设施,以媒体外投平台、ABTest平台、用户运营平台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赋能阿里集团用户增长,日均处理数据量千亿规模、调用QPS千万级。在用户增长技术团队,我们提供“增长黑客”极客氛围和丰富的岗位选择,欢迎业界贤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