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入中心,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端侧设备进行监控。以web端为例,可以新建站点,选择相应的配置,然后通过CDN或NPM包的方式完成接入。
接入完成后,可查看当前控制台PV、UV以及API的请求成功率,并且可以看到请求分布在哪些地理位置、运营商或浏览器。
比如新开发了功能页面,可以查看页面top20用户访问的情况,也可以选择具体的用户,通过会话追踪查看用户如何使用此产品,能够更好地观测用户行为。
应用前端监控还可以与拨测结合使用,可以通过拨测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对网站质量、网页性能、文件下载或 API 的性能做模拟,提前发现问题,先于用户感知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发现可用性出现异常后,可以针对不同的站点自动发送通知。
上图为已创建的demo任务,可以观测到网站的时延、丢包率以及每一次拨测的状态和结果,并且通过多维的报告查看问题聚焦在哪些地区等。
虽然OPLG并不能覆盖所有可观测领域,但它为可观测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底座和规范。在这套体系的基础之上,可以不断地将其他可观测技术或产品能力集成进来,满足各种场景的可观测诉求,从而应对愈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带来的挑战。
云原生时代的可观测技术,在软件架构层面会更多地向分布式云和混合云的方向发展。同时容器化、微服务、DevOps甚至DevSecOps也将逐渐成为主流。
可观测技术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标准逐渐成型收敛。技术栈会向OpenTelemetry、Prometheus等方向收敛。而基于更加标准的数据,自动化的成本将会更低,效率将会更高。分层之间的监控边界被打破之后,监控立体化也将愈发成熟;
第二, 基于eBPF的网络和内核的无侵入探测,带来更多观测技术的可能性;
第三, 去中心化趋势。
• 首先,数据去中心化,比如基于OpenTelemetry Collector可以将很多可观测的预处理左移到用户集群内,降低中心化服务端的压力;
• 其次,协同去中心化,不仅可以在统一的控制台查看可观测数据,也可以在即时通讯软件比如钉钉完成整个协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