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编码的意义
类似于“防御性驾驶”对驾驶安全的重要性,防御性编码 目的概括起来就一条:将代码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要做到“防御性编码”,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代码质量的严肃性,也就是“一旦你觉得这个地方可能出问题,那基本它就会(在某个时刻)出问题”。当然,实际情况比这个更严峻。由于大家的编码经验和风格差异,导致大家的意识边界是大小不一的,那些潜伏在意识边界之外的“危险”更加隐蔽和不可琢磨。
在意识层面上,我们当然要摒弃“想当然”和“差不多”的错误思想,严肃评估这些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认真对待这些风险。但如若话题止步于此,那其实还是缺乏执行层面的指导意义的,激不起半点“涟漪”的。
这个文章目的也更多是关注到“实操层面”的引导。
如何防御性编码?
以下需关注的具体方面更多来自于我的习惯和观察,并且统一用伪代码作问题示例。
欢迎大家把自己的“防御性编码心得”在评论区分享出来,我再做统一收编汇总。
并发冲突问题
这个问题在实际项目中,被错误地忽视的比例相当高。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关键点是:“当你的代码被并发调用时,它会怎么表现?”
我们心里要有个运行时的世界观,代码运行的Context是这样的:多线程 -> 多进程 -> 多机器 -> 多集群。我们编码时,要充分考虑代码在上述世界观多点并发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潜在后果。
举几个具体的问题例子):
-
存在共享变量 或者 数据。(不限于堆内存,也可能是缓存、DB、文件等)
例子1:
有线程 A 和线程 B 两个线程,需要更新「同一条」数据,会发生这样的场景:
1. 线程 A 更新数据库(X = 1)
2. 线程 B 更新数据库(X = 2)
3. 线程 B 更新缓存(X = 2)
4. 线程 A 更新缓存(X = 1)
最终 X 的值在缓存中是 1,在数据库中是 2,发生不一致。
例子2:
// 某个 Spring singleton Bean 'aService' 存在一个调用来源标记,记录调用来源是HSF还是HTTP。
// 先 记录来源标记。
aService.setSource(source);
// 再结合source执行其他逻辑。例如将上面记录的source 和 其他参数 插入数据库.
aService.doSomethings(params);
如果这个代码被 HSF和 HTTP 同时调用就会发生问题。
例子3 (20220418更新):
在一个系统中,有两个价格类型 small 和 large,业务逻辑要求 small <= large,且 small 和 large 有2个入口可以分别修改。
目前方案是:对要改变的small或large,增加上面大小关系校验,不通过则拦截,例如 改动small的入口上,校验改后的small <= 系统里的large,不通过则不允许修改。
假如,最新需求要求:修改large的入口继续拦截,但修改small的入口不再拦截,而是发现如果改后small > 系统的large,则将 系统large = 改后的small+0.1,让 约束关系继续成立。 这种改法有问题吗?
答案:这种改法会有问题。即 small这个价格类型存有两个链路同时修改,也是一种并发冲突问题。
举个具体例子:
-
初始时,系统的small = 2; large = 2;
-
修改large 链路1:准备将 large 改为 3,检查规则 3(改后large ) >= 2(系统small) 通过。准备写入新的large (3)。
-
修改small 链路2:准备降 small 改为 4, 发现 4(改后small)> 2(系统large) 不符合规则,则 准备 自动修改 large = 4(改后small)+ 0.1 = 4.1。准备写入 改后small = 4,自动改后 large = 4.1;
-
如果 链路2 最终先完成写入,链路1再完成写入。则 链路2写入的 large=4.1 会被链路1 写入的large=3 覆盖。最终系统 large =3,而 系统small = 4;破坏了最初的small <= large 的约束。
-
未考虑集群并发
// 在短信发送服务中,控制对用户的发送频率
timestamp = rateLimitService.getMsgTimestamp(userId);
if( timestamp == null ){
rateLimitService.putMsgTimestamp(userId, now);
sendMsg(msg);
}else if( timestamp - now > 1 hour ){
rateLimitService.putMsgTimestamp(userId, now);
sendMsg(msg);
}
这个例子在单机环境执行时没有问题,但线上集群多节点的话,那发送频率的控制就不对了。
-
非原子操作问题。
// 先查询是否存在目标记录
resultList = dbRepo.list(query);
// 有结果就更新,没有就插入
if( resultList.size() > 0 ){
dbRepo.update(xxxx);
} else {
dbRepo.insert(xxxx);
}
如果这个代码被多个request 同时执行也会发生问题。
-
错误的发生并发
单个任务周期性的触发,本来不会有并发问题。但因单次执行时间变长,导致先后两次执行时间出现重叠。
事务问题
对于 先A再B后C的这类组合操作,要仔细考虑保障一致性的必要性,做好是否做事务保障的评估。
事务即要求:对一组的operation combo,要保障好执行顺序,保障好context的一致性,保障好结果的一致性。
-
数据库事务。 发生概率不高,大多会主动预防。
这个问题发生概率倒不高,也比较容易解决。
但要注意,事务执行耗时不要太久,以及避免死锁问题发生。
-
上下文一致性问题。
以上传并处理Excel文件为例,假如实现分为 2 步:
1. 前端调用后端API,上传文件到Server的某个临时目录。
2. 前端 在上传完成时,调用后端另一个API,通知 后端处理此文件。
这个例子在集群环境中就会出现概率性成功或失败的情况,集群节点数量越多,失败概率越高。这是因为 前端的前后两次请求调用到了不同节点上,执行上下文出现了不一致。
-
顺序一致性问题。
常见的,例如对于 ECS运行状态的时序消息,如果下游消费者不是顺序消费,而是并行消费,就可能导致最终记录的状态 与实际不符。
分布式锁问题
分布式锁日常也经常用到,在使用细节上存在一些容易忽略的盲点。
-
获取锁
1. 是 阻塞式等待锁,还是 等不到锁重试,还是等不到锁直接返回。
这个层面主要考量点,这个调用链路对时间和成功率要求是什么。
例如,上游是用户操作,那肯定不能阻塞在等锁那里太久;
2. 锁的key设计很关键。
合理设计lock key,能够降低锁碰撞的概率。
例如,你的lock 是加在一个BU层面上,还是加到某个人身上,那冲突概率显然差别很大。
3. 对于 持久锁,在循环执行业务逻辑时,要做好锁的状态检查。
RLock lock = redisson.getLock(lock);
lock.lock(-1L, TimeUnit.MINUTES);
// 获取到锁就持久占有,避免反复切换
while( !isStopped ){
if( lock.isHeldByCurrentThread() ){
// do some work
}else{
// try to acquire lock again.
}
SleepUtil.sleep(loopInterval, TimeUnit.MINUTES);
}
4. 能用本地锁 不用全局锁。
-
锁超时
1. 合理设置锁的TTL,结合自己业务场景做取舍
例如,加锁之后执行大量数据的batch计算的场景。
如果锁TTL太长,那计算被异常中断(如机器重启)时,这个长TTL内是无法被其他节点/线程获取到执行权限的;但如果TTL设置太短,那可能还没等执行完成,锁就被意外抢走了。
2. 注意watchDog机制
像Redisson之类的会有锁的watchdog,超过设置或默认的时间,锁就被偷偷释放了。
-
释放锁
1. 非必要情况下,避免强行释放锁,要检查锁的持有人是否是自己。
2. 对于没有TTL的锁,要考虑极端情况下(进程被强制杀死、机器重启)的锁状态管理。否则意外一旦出现,锁就永远丢失了。
缓存问题
-
缓存穿透问题
缓存和数据库都没有的数据,但被大量请求,导致DB压力过大。
常见的解决方式:对空值也进行缓存,但TTL设置相对较短。
-
缓存击穿问题
一般是缓存的热点key发生过期失效,此时大量请求透过缓存 击中DB,导致DB压力过大。
常见解决方式:缓存查询miss时,设置个互斥锁,只允许一个request真实请求DB和重写缓存,避免大量请求涌入。
-
缓存雪崩问题
缓存中的大量数据在较短的时间段内集中过期。一般发生在流量一波波来,缓存创建时间和TTL很接近。
常见解决方案:在TTL设置上不是一刀切,而是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随机浮动,避免缓存集中失效。
-
缓存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一致性要求不会非常严格。但如果需要强一致性保障时,要考虑缓存和DB之间的数据强一致性。
一种可能的方案:只在写DB时才写缓存,读DB操作不写缓存。DB和缓存的写操作要加锁,避免并发问题。具体流程如下:
当写DB请求发生时:
1. 删除 缓存。此时读操作缓存会miss,读取到DB中的老值。
2. 写入DB。此时读操作缓存会miss,读取到DB中的新值。
3. 写入缓存。此时读操作缓存会 hit,读取到缓存中的新值(与DB新值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
1. 缓存针对数据库所有的数据记录,可能导致缓存空间占用高,实际利用率却不高。
2. 如果某个缓存key 是热点,或者 流量比较大,尽管缓存“删除-重写入”间隔短,依然可能会引发 缓存击穿问题。
3. 如果缓存写入失败,需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再写入,且需关注 补偿写入与其他正常写入的冲突和时序问题。
-
缓存命中率
这个本身不是问题,但命中率低说明缓存的设计或使用存在问题,需要重新设计。
-
热点key问题
如果特定缓存节点CPU使用率远高于其他节点,说明可能存在热点key。这个时候需要合理对缓存key做拆分,将流量进一步打散。
失败处理问题
这类问题虽属于低级问题,但往往比较隐蔽。在异常发生时,选择相应处理action时,我们要头脑非常清醒。
-
失败处理
可能的处理方式:
1. failover。失败立即重试。
2. failback。记录失败,后置处理。
3. failfast。直接失败,返回异常。
4. failsafe。忽略失败,继续流程。
这里不在于选择那种处理方式,而是要“头脑清醒”的结合自己场景需求做出选择。
-
注意默认值
一些情况下,我们会初始化时设定一些默认值、默认状态等,对于这些情况要充分考虑异常发生时是否存在风险。
例如,在最开始时,代码里配置了当时的开城信息,但这个状态并没有跟业务操作流程打通,也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及时更新。
那随着时间发展,开发了新的城市,那就可能产生问题。
switch配置问题
-
分批推送的时间间隔
switch发布时,不同批次会有时间间隔,大部分场景下都可以容忍这个时间间隔。但个别情况下,可能引发诸如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再使用switch时需要对这个问题做提前考虑,若不能容忍这种情况,那需要更换其他方案。
-
内存值与持久值
switch的逻辑是这样:
1. switch会默认记录代码中的默认值。此时并不是 持久值。
2. 当在代码中修改默认值时,switch平台也会显示代码默认值。此时也并不是 持久值。
3. 只有在switch平台修改值并推送成功,swith平台会保存持久值。
4. switch保存持久值之后,不管代码修改默认值还是去掉 @AppSwitch 配置,持久值都是存在的。
如果你看到switch平台上展示了开关值,以为已经持久化,然后在代码里就把默认值删掉,此时也可能导致故障。
-
代码重构注意事项(20220420更新)
做代码结构重构时,如果没有指定switch的namespace,会导致你推送过的持久化开关失效,进而引发严重的线上故障。
-
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switch 提供了简单易用的配置化能力,但不要把应该正常编码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丢到switch上做开关。否则,最后开关一大堆,维护越发困难,就隐藏了风险。
重大风险评估和处置
针对一个需求开发,我们需要评估风险及我们的承受能力。主要目的是 预防重大故障的发生,而不是要预防所有Bug。
关于风险处置,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我建议是结合业务场景,评估风险概率和潜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最后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发现有资损风险,那要采取一切手段把漏洞堵上;但如果只是小概率的漏掉钉钉通知,那增加相应的告警即可。
我们如何评估 重大风险呢?我建议分这么几个环节做评估:
-
梳理 关键的业务流。
-
梳理 每个业务流的关键环节。
-
梳理 每个关键环节的关键逻辑 和 关键上下游。
-
结合自己场景,假定 关键逻辑 和 关键上下游 出现极端问题。例如 网络挂掉、机器重启、高并发来临、缓存挂掉等。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并非所有模块都需要假定非常极端的情况,要结合自己实际业务要求、历史风险等 来综合判断。
再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用户资金转账系统,用户可以通过App进行跨行转账操作。
那这个系统就要考虑到 转账超时、转账失败等场景。同时还要考虑 转账超时 或 失败时,是fail-fast 好,还是 fail-over好?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 App端的用户交互设计,假如遭遇网络中断或超时,且用户看不到任何问题提示,那用户很可能再次发起转账尝试,最后转了两笔的钱。
这个评估过程看上去有点冗长,但其实对于了解自己系统和需求细节的人来讲,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能加强细节的理解和学习了。
最后
以研发同学为中心,向内看:需持续提升防御性编码的意识和实操能力;向外看:外部环境需要尽可能提供与之匹配的环境。
例如,在面临有紧急DeadLine的需求时,防御性编码的执行完整度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再次欢迎大家把自己的心得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