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新发表在 CVPR 2022 中,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弱监督和人机互动在原型离散的潜在空间上学习视觉概念。本文提出了交互式概念交换网络(interactive Concept Swapping Networks,iCSNs),这是一个通过弱监督和隐性原型表征来学习以概念为基础的表征的新框架[5]。这种以语义为基础的、离散的潜在空间有利于人类理解和人机互动。
由于概念学习的复杂性,同时受到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中关于概念原型的研究结果的启发,作者研究了原型表征在学习人类可理解和可修订的概念表征方面对神经概念学习者的优势。为此,本文提出了 iCSN,它通过弱监督方式来学习隐含地将语义概念与原型表征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通过离散的距离估计和配对数据样本之间的共享概念表征的交换来实现的。iCSN 允许查询和修订其学习的概念(如图 8),并整合关于未见过的概念的知识(如图 9)。
图 8. 一个经过训练的模型(左)询问人类用户(右),如果它从数据中提取的概念与用户的知识相吻合。随后,该模型可以接受来自用户的修改意见
图 9. 用于学习新概念的人机互动。用户查询一个对象,并在必要时引导机器的原型建议
iCSN 的完整框架见图 10。
图 10. 交互式概念交换网络。iCSN 基于一个确定性的自动编码器结构,提供一个最初的 entangled latent encoding(1)read-out 编码器;(2)从潜在空间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将其提取的概念编码与一组原型插槽进行比较;(3)通过一个加权的、基于 softmax 的点积;(4)生成一个离散代码,表明每个概念编码的最相似的原型插槽。iCSNs 是通过简单的重建损失、通过匹配配对的弱监督和交互方法来训练的;(5)共享概念的潜在概念表征,强制将语义信息与特定的原型表征结合起来
基于原型的概念架构。给定输入 x_i,为了简单起见,下述表述中会从符号中删除样本索引 i,并用 x 表示整个图像。在本文框架中,x 也可以是图像子区域的潜在表征。通过预处理步骤,例如通过分割算法或合成生成场景模型,可以隐式或显式地从图像中提取该子区域。此外,假设每个 x 包含几个属性,例如颜色、形状和大小。将这些属性的实现称为基本概念,例如 “蓝色” 或“三角形”。将 “颜色” 称为一个范畴概念,或者在认知和心理科学领域中经常被称为上位概念(superordinate concept)。由此,每个图像 x 都有 ground-truth 基本概念 c,J 表示上位概念的总数。作者做了一个必要的假设,即每个上位概念 x 只能包含一个基本概念实现。为了简单起见,进一步假设每个上位概念包含相同数量的基本概念 K,这些概念在实践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假设编码器 - 解码器结构,定义一个输入编码器 h(·),它接收图像 x 并将其编码为潜在表征 h(x)=z。iCSN 没有像许多基于自动编码器的方法那样直接从 z 重建,而是首先将几个 read-out 编码器 Mj(·)应用于潜在表征 z,从而生成 Mj(z)=φ_j。将编码φ_j 称为概念编码。每个 read-out 编码器的目标是从纠缠的潜在空间 z 中提取与上位概念(例如颜色)相对应的相关信息。我们将在下面讨论如何强制提取特定于概念的信息。iCSN 的一个核心组件是一组代码本,每个代码本包含多个原型插槽(prototype slots)。将这个集合定义为Θ:=[p_1,…,p_j]。其中,p_j 表示代码本,每个代码本包含一组有序的可训练、随机初始化的原型插槽。
为了将每个概念编码φ_j 分配给 p_j 的一个原型插槽,将相似度分数 S_dot(·,·)定义为其两个输入的点积上的 softmax。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概念编码φ_j 和特定原型插槽(p_j)^k 之间的相似度:
得到的相似度向量 s_j 包含类别 j 的每个原型插槽的相似度得分,对应的概念编码为φ_j。为了进一步离散化和将概念绑定到各个原型插槽,引入第二个函数 Sτ(·),将加权 softmax 函数应用于相似度分数:
本文实验中,逐步降低τ以逐渐加强信息的绑定。在τ的极端情况下,∏j 类似于一个独热向量(在 j>1 的情况下,多标签独热向量),以表征概念编码φ_j 最类似于第 j 个类别的哪个原型插槽。最后,将每个类别的加权相似性分数连接到一个向量中,以接收最终的原型距离码 y,并将其传递给解码器 g(·),以重建图像。
概念交换和弱监督。在训练之前,即初始化之后,还没有语义知识绑定到原型插槽。然而,在收敛的 iCSN 中发现的语义知识是通过弱监督的训练过程和简单的交互技巧间接学习的。本文采用匹配配对方法,这是一种实用的弱监督训练过程,以克服无监督解纠缠的问题。在这种方法中,观察到一对图像 (x,x’),它们共享数据中潜在变化因素的已知子集的值,例如颜色,而共享因素的总数可以在 1 到 J− 1 之间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模型可以使用配对的附加信息来约束和指导其潜在表征的学习。以前关于弱监督训练(特别是 VAEs)的工作恢复方法主要是在共享因子 ID 处应用 x 和 x’的编码器分布的乘积或平均值,而 iCSN 则是在成对表征之间使用一个简单的交换技巧。具体来说,当 v 是图像对(x,x’) 之间的共享因子 ID 时,相应的相似度分数 (∏_v, ∏’_v) 在最终对应的原型代码之间交换:
这种交换过程具有直观的语义,它迫使 iCSN 从第一幅图像中提取信息,用于表征第二幅图像的类别 v 的属性。
训练目标。iCSN 最终通过在大小为 N 的批次中每对图像的单像素重建损失进行训练:
该损失项与之前关于原型学习的几项工作形成对比,之前的这些工作会通过额外的一致性损失来加强语义绑定。iCSN 则通过将语义绑定隐式地包含到网络体系结构中,减少了引入额外超参数以及对多个目标进行更复杂的优化过程的需要。
与 iCSNs 交互。iCSNs 的目标,尤其是与 VAEs 相比,不一定是学习底层数据分布的生成潜在变量模型,也可以是学习人类可以理解和交互的原型概念表征。因此,自编码器结构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要条件。然而,iCSN 不是在收敛后丢弃解码器,而是可以呈现输入样本对每个概念最接近的原型重建。因此,通过在测试时查询这些原型重建,人类用户可以确认预测的概念是否有意义,并可能检测到不想要的模型行为。通过定义测试时重构误差的阈值,iCSN 可以给出其在识别新样本中概念的确定性的启发式指示。
由于存在离散且语义受限的潜在代码 y,人类用户可以通过将 y 视为多标签独热编码与 iCSNs 交互。例如,逻辑陈述∀img. ⇒ ¬hasconcept(img, p 11 ) or ∀img. isin(img, imgset) ⇒ hasconcept(img, p 12 ),用户可以制定逻辑约束,分别读作“从未检测到原型 p 11 所代表的概念”“对于这组图像中的每一幅图像,你都应该检测到原型 p 12 所代表的概念。”。用户可以以交互方式管理一组表现不正确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