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celery 源码解析 - 4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简介: Celery是一款非常简单、灵活、可靠的分布式系统,可用于处理大量消息,并且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此系统的工具。Celery 也是一款消息队列工具,可用于处理实时数据以及任务调度。

大家好,我是肖恩,源码解析每周见


Celery是一款非常简单、灵活、可靠的分布式系统,可用于处理大量消息,并且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此系统的工具。Celery 也是一款消息队列工具,可用于处理实时数据以及任务调度。


本文是是celery源码解析的第篇,在前3篇里分别介绍了vine, py-amqp和kombu:


  1. 神器 celery 源码解析- vine实现Promise功能
  2. 神器 celery 源码解析- py-amqp实现AMQP协议
  3. 神器 celery 源码解析- kombu,一个python实现的消息库


本篇我们继续聊聊kombu这个python实现的消息库中的一些常用算法实现,和各种排序算法不一样,都是解决一些具体的业务问题,非常有用。本文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 LRU缓存淘汰算法
  • 令牌桶限流算法
  • Round-Robin调度算法
  • LamportClock时间戳算法
  • LaxBoundedSemaphore有限信号量算法


LRU缓存淘汰算法



缓存,顾名思义,就是将计算结果暂时存起来,以供后期使用,这样可以省去重复计算的工作。比如我们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递归算法:


# 根据定义递归求解
def fib(n):
    if n <= 1: 
        return n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复制代码


我们求n为5的数,展开数学公式大概如下(这里简化python函数fib名称为数学函数f):


f(5)=f(4)                    +f(3)
    =f(3)          +f(2)     +f(2)     +f(1)
    =f(2)     +f(1)+f(1)+f(0)+f(1)+f(0)+f(1)
    =f(1)+f(0)+f(1)+f(1)+f(0)+f(1)+f(0)+f(1)
    =5
复制代码


根据数学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在执行f(5)过程中,重复执行了5次f(1), 3次f(0)。要提高执行效率,就可以用到缓存。最简单的实现版本:


# 根据定义递归求解
cache = {}
def fib_v1(n):
    if n in cache:
        return cache[n]
    if n <= 1: 
        result = n
    else:
        result =  fib(n - 1) + fib(n - 2)
    cache[n] = result
    return result
复制代码


这种实现方式有2个弊端,一个是依赖一个外部的cache变量,另一个是cache功能和fib函数绑定,还需要修改fib函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装饰器实现这个cache,而不用改动fib函数:


def cache_decorator(fun):
    _cache = {}
    def wrapper(*args, **kwargs):
        if args in _cache:
            return _cache[args]
        else:
            ret = fun(*args, **kwargs)
            _cache[args] = ret
            return ret
    return wrapper
复制代码


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给fib函数添加上装饰器:


@cache_decorator
def fib(n):
    ...
复制代码


这种缓存实现实现方式,还是会有问题:无法进行清理,内存会持续增长。编程中有一句话是: 命名和缓存失效是计算机科学里面最难应对的两件事。关于缓存淘汰有各种算法,请见参考链接,我这里重点介绍一下LRU和LFU。


  •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早使用淘汰算法,核心特点是: 最早的数先淘汰
  • LFU(Least-frequently used)最少使用淘汰算法, 核心特点是: 最少的数先淘汰


关于LRU,在我之前介绍tinydb时候有过介绍。其中的实现如下:


class LRUCache(abc.MutableMapping, Generic[K, V]):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None):
        self.capacity = capacity  # 缓存容量
        self.cache = OrderedDict()  # 有序字典
    def get(self, key: K, default: D = None) -> Optional[Union[V, D]]:
        value = self.cache.get(key)  # 从换成获取
        if value is not None:
            del self.cache[key]
            self.cache[key] = value  # 更新缓存顺序
            return value
        return default
    def set(self, key: K, value: V):
        if self.cache.get(key):
            del self.cache[key]  
            self.cache[key] = value # 更新缓存顺序及值
        else:
            self.cache[key] = value
            if self.capacity is not None and self.length > self.capacity:
                self.cache.popitem(last=False)  # 淘汰最古老的数据
复制代码


LRU的特点只要保持缓存数据是有序的, 我们甚至不需要自己实现,使用系统functools中的实现: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
def fib(n):
    ...
复制代码


kombu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程安全的版本, 主要实现:


# kombu-5.0.0/kombu/utils/functional.py
class LRUCache(UserDict):
    """LRU Cache implementation using a doubly linked list to track access.
    """
    def __init__(self, limit=None):
        self.limit = limit
        self.mutex = threading.RLock()
        self.data = OrderedDict()
    def __getitem__(self, key):
        with self.mutex:
            value = self[key] = self.data.pop(key)
            return value
    def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 remove least recently used key.
        with self.mutex:
            if self.limit and len(self.data) >= self.limit:
                self.data.pop(next(iter(self.data)))
            self.data[key] = value
    ...
复制代码


上面代码在设置和获取数据时候都先获取锁,然后再进行数据操作。


关于缓存使用,除了通过业务场景判断适用那种淘汰算法外,还可以使用具体的缓存命中率指标进行分析:


def memoize(maxsize=None, keyfun=None, Cache=LRUCache):
    """Decorator to cache function return value."""
    def _memoize(fun):
        mutex = threading.Lock()
        cache = Cache(limit=maxsize)
        @wraps(fun)
        def _M(*args, **kwargs):
            if keyfun:
                key = keyfun(args, kwargs)
            else:
                key = args + (KEYWORD_MARK,) + tuple(sorted(kwargs.items()))
            try:
                with mutex:
                    value = cache[key]
            except KeyError:
                value = fun(*args, **kwargs)
                # 未命中需要执行函数
                _M.misses += 1
                with mutex:
                    cache[key] = value
            else:
                # 命中率增加
                _M.hits += 1
            return value
        def clear():
            """Clear the cache and reset cache statistics."""
            # 清理缓存及统计
            cache.clear()
            _M.hits = _M.misses = 0
        # 统计信息
        _M.hits = _M.misses = 0
        _M.clear = clear
        _M.original_func = fun
        return _M
    return _memoize
复制代码


memoize的实现并不复杂,增加了hits/misses数据,可以统计分析缓存的命中率,帮助正确使用LRU缓存。还添加了clear接口,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缓存直接进行清理。


注意memoize使用了一个锁,在LRUCache还是使用了一个锁,这个锁的使用,我们以后再讲。


令牌桶限流算法



限流是指在系统面临高并发、大流量请求的情况下,限制新的流量对系统的访问,从而保证系统服务的安全性。常用的限流算法有计数器、漏斗算法和令牌桶算法。其中计数器算法又分固定窗口算法、滑动窗口算法,后者我们在TCP协议中经常会碰到。


算法中存在一个令牌桶,以恒定的速率向令牌桶中放入令牌。当请求来时,会首先到令牌桶中去拿令牌,如果拿到了令牌,则该请求会被处理,并消耗掉令牌;如果拿不到令牌,则该请求会被丢弃。当然令牌桶也有一定的容量,如果满了令牌就无法放进去了,这样算法就有限流作用。又因为令牌产生的速率是很定的,如果消费速率较低,桶里会额外缓存一部分令牌,用于应对流量突发时候的消耗。下面是算法的示意图:


image.png


我们具体看看kombu中提供的实现。TokenBucket类:


class TokenBucket:
    #: The rate in tokens/second that the bucket will be refilled.
    fill_rate = None
    #: Maximum number of tokens in the bucket.
    capacity = 1
    #: Timestamp of the last time a token was taken out of the bucket.
    timestamp = None
    def __init__(self, fill_rate, capacity=1):
        # 容量上限
        self.capacity = float(capacity)
        # 剩余令牌数,初始等于容量上限
        self._tokens = capacity
        # 填充率
        self.fill_rate = float(fill_rate)
        self.timestamp = monotonic()
        # 数据容器
        self.contents = deque()
    def add(self, item):
        self.contents.append(item)
    def pop(self):
        # 先进先出
        return self.contents.popleft()
复制代码


代码包括:


  • 令牌速率fill_rate
  • 桶的容量上限
  • 一个时间戳
  • 剩余令牌数
  • 算法提供了一个基于双端队列的数据容器,可以对容器进行先进先出操作


令牌桶是否可用的判断:


def can_consume(self, tokens=1):
    """Check if one or more tokens can be consumed.
    Returns:
        bool: true if the number of tokens can be consumed
            from the bucket.  If they can be consumed, a call will also
            consume the requested number of tokens from the bucket.
            Calls will only consume `tokens` (the number requested)
            or zero tokens -- it will never consume a partial number
            of tokens.
    """
    if tokens <= self._get_tokens():
        # 消费n个令牌
        self._tokens -= tokens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def _get_tokens(self):
    if self._tokens < self.capacity:
        # 记录当前时间
        now = monotonic()
        # 计算已经流失的令牌数量
        delta = self.fill_rate * (now - self.timestamp)
        # 更新容量上限或者剩余令牌和流失数量之和
        self._tokens = min(self.capacity, self._tokens + delta)
        self.timestamp = now
    return self._tokens
复制代码


我们可以看到,算法在进行令牌消费判断的同时,还会对桶的剩余流量进行自校正,很巧妙。


TokenBucket的使用在ConsumerMixin的run方法中。创建了一个速率为1的令牌桶,然后持续的进行消费。如果有令牌则消费消费者上的消息;如果没有令牌则进行休眠


#ch23-celery/kombu-5.0.0/kombu/mixins.py:240
class ConsumerMixin:
    def run(self, _tokens=1, **kwargs):
        restart_limit = TokenBucket(1)
        ...
        # 无限循环
        while not self.should_stop:
            try:
                # 有令牌消费
                if restart_limit.can_consume(_tokens):  # pragma: no cover
                    for _ in self.consume(limit=None, **kwargs):
                        pass
                else:
                    # 没浪费休眠
                    sleep(restart_limit.expected_time(_tokens))
            except errors:
                ...
复制代码


其中的休眠时间,是由令牌桶根据期望值计算得来:


def expected_time(self, tokens=1):
    """Return estimated time of token availability.
    Returns:
        float: the time in seconds.
    """
    _tokens = self._get_tokens()
    tokens = max(tokens, _tokens)
    return (tokens - _tokens) / self.fill_rate
复制代码


Round-Robin调度算法



Round-Robin调度算法,最常见的大概是在nginx。Round-Robin方式可让nginx将请求按顺序轮流地分配到后端服务器上,它均衡地对待后端的每一台服务器,而不关心服务器实际的连接数和当前的系统负载,循环往复。在kombu中也提供了几种类似的调度算法:


  • 轮询调度
  • 公平调度


我们先看Round-Robin方式:


class round_robin_cycle:
    """Iterator that cycles between items in round-robin."""
    """轮询调度算法"""
    def __init__(self, it=None):
        self.items = it if it is not None else []
    def update(self, it):
        """Update items from iterable."""
        """更新列表"""
        self.items[:] = it
    def consume(self, n):
        """Consume n items."""
        """消费n个元素"""
        return self.items[:n]
    def rotate(self, last_used):
        """Move most recently used item to end of list."""
        """旋转:把最后一个元素放到列表某尾"""
        items = self.items
        try:
            items.append(items.pop(items.index(last_used)))
        except ValueError:
            pass
        return last_used
复制代码


算法实现很简单,就是一个有序队列,可以每次消费前n个有序元素,并且可以将最近使用的元素旋转到队尾。下面是旋转的单元测试:


def test_round_robin_cycle():
    it = cycle_by_name('round_robin')(['A', 'B', 'C'])
    assert it.consume(3) == ['A', 'B', 'C']
    it.rotate('B')
    assert it.consume(3) == ['A', 'C', 'B']
    it.rotate('A')
    assert it.consume(3) == ['C', 'B', 'A']
    it.rotate('A')
    assert it.consume(3) == ['C', 'B', 'A']
    it.rotate('C')
    assert it.consume(3) == ['B', 'A', 'C']
复制代码


还有一种公平循环的调度算法:


class FairCycle:
    """Cycle between resources.
    Consume from a set of resources, where each resource gets
    an equal chance to be consumed from.
    Arguments:
        fun (Callable): Callback to call.
        resources (Sequence[Any]): List of resources.
        predicate (type): Exception predicate.
    """
    def __init__(self, fun, resources, predicate=Exception):
        self.fun = fun
        self.resources = resources
        self.predicate = predicate
        #  初始位置
        self.pos = 0
复制代码


FairCycle是一种资源之间公平循环的调度算法, 构造函数中:


  • 利用资源的函数
  • 多个资源的集合


使用的方式是使用get方法传入回调:


def _next(self):
    while 1:
        try:
            resource = self.resources[self.pos]
            # 位置加1
            self.pos += 1
            return resource
        except IndexError:
            # 到尾部后,重置位置
            self.pos = 0
            if not self.resources:
                raise self.predicate()
def get(self, callback, **kwargs):
    """Get from next resource."""
    # 无限重试
    for tried in count(0):  # for infinity
        # 获取资源
        resource = self._next()
        try:
            # 利用资源
            return self.fun(resource, callback, **kwargs)
        except self.predicate:
            # reraise when retries exchausted.
            # 容错上限
            if tried >= len(self.resources) - 1:
                raise
复制代码


调度主要体现再获取资源的next函数上,没次获取资源后位置标志进行后移,到尾部后在重置到0,继续下一轮循环。算法还可以对资源进行容错,也就是如果获取到的资源无法正常使用,还可以尝试使用下一个资源进行重试。


LamportClock算法



兰波特时间戳算法(LamportClock),使用逻辑时间戳作为值的版本以允许跨服务器对值进行排序,是解决分布式系统时间一致的重要算法。


服务器上的系统时间,使用物理的晶体振荡测量,会有不准的情况。我们会经常遇到服务器或者快或者慢的情况,一般使用NTP服务,来和互联网上的某个时间源进行同步。如果本地时间提前了,进行联网校时后,会出现本地时间倒退的问题。而对于两台不同的服务器上,要进行时间统一,就更不能使用系统时间。


兰波特时间戳算法,原理如下:


  • 维护一个数字来表示时间戳,并且在每个集群节点都维护一个 Lamport 时钟的实例。
  • 如果事件在节点内发生,时间戳加1
  • 事件要发送到远端,则在消息总带上时间戳
  • 接收到远端的消息,时间戳 = Max(本地时间戳,消息中的时间戳) + 1(进行校正跳跃)


这个过程,可以看下面的图示:


image.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下面两点:


  • 对于每个节点的事件时间,都是递增有序的,比如A是[4,5,7,10], B节点是[2,3,4,6,7], C节点是[1,5,6,8,9]
  • 时间戳不是全局唯一,不同节点之间会存在序号重复,比如4号消息在A和B节点都存在,5号消息在A和C节点存在


了解算法的场景和原理后,我们再来看算法的实现。


class LamportClock:
    #: The clocks current value.
    value = 0
    def __init__(self, initial_value=0, Lock=Lock):
        self.value = initial_value
        self.mutex = Lock()
    def adjust(self, other):
        with self.mutex:
            value = self.value = max(self.value, other) + 1
            return value
    def forward(self):
        with self.mutex:
            self.value += 1
            return self.value
复制代码


算法的实现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转发的时候时间戳+1;收到消息后进行校正,这个过程中使用线程锁,保证本地的有序。


LaxBoundedSemaphore有限信号量算法



前面讲的几种算法,都是基于线程锁实现。使用锁会降低效率,如果在协程中,可以使用无锁的方案,会更高效。kombu的LaxBoundedSemaphore实现,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我们先看使用示例:


>>> from future import print_statement as printf
# ^ ignore: just fooling stupid pyflakes
>>> x = LaxBoundedSemaphore(2)
>>> x.acquire(printf, 'HELLO 1')
HELLO 1
>>> x.acquire(printf, 'HELLO 2')
HELLO 2
>>> x.acquire(printf, 'HELLO 3')
>>> x._waiters   # private, do not access directly
[print, ('HELLO 3',)]
>>> x.release()
HELLO 3
复制代码


示例展示了几步:


  1. 创建一个大小为2的LaxBoundedSemaphore信号量
  2. 申请信号,并且执行print函数,可以立即执行
  3. 继续申请信号执行print函数,也可以立即执行
  4. 再申请信号执行print函数,这时候由于信号超标,函数不会立即执行
  5. 手工释放信号量,最后一次申请的print函数自动执行


下面是具体的实现,LaxBoundedSemaphore的构造函数:


class LaxBoundedSemaphore:
    def __init__(self, value):
        # 信号容量
        self.initial_value = self.value = value
        # 使用双端队列,FIFO
        self._waiting = deque()
        self._add_waiter = self._waiting.append
        self._pop_waiter = self._waiting.popleft
复制代码


申请执行回调函数,会进行信号判断,信号充足会执行行回调并消减一次信号量;信号量不足则将函数及参数放入代办的队列:


def acquire(self, callback, *partial_args, **partial_kwargs):
    """Acquire semaphore.
    This will immediately apply ``callback`` if
    the resource is available, otherwise the callback is suspended
    until the semaphore is released.
    Arguments:
        callback (Callable): The callback to apply.
        *partial_args (Any): partial arguments to callback.
    """
    value = self.value
    if value <= 0:
        # 容量不够的时候先暂存执行函数,并不更改可用数量
        self._add_waiter((callback, partial_args, partial_kwargs))
        return False
    else:
        # 可用数量-1
        self.value = max(value - 1, 0)
        # 直接执行函数
        callback(*partial_args, **partial_kwargs)
        return True
复制代码


使用release时候会取出头部的代办函数,并进行执行,此时信号量不增不减。如果代办全部执行完成后,则逐步恢复信号量到默认值:


def release(self):
    """Release semaphore.
    Note:
        If there are any waiters this will apply the first waiter
        that is waiting for the resource (FIFO order).
    """
    try:
        waiter, args, kwargs = self._pop_waiter()
    except IndexError:
        # 无缓存则只增加可用数量
        self.value = min(self.value + 1, self.initial_value)
    else:
        # 有缓存则执行第一个缓存,可用数量不变还是小于0
        waiter(*args, **kwargs)
复制代码


小结



本篇文章,我们学习了5种实用的业务算法。LRU缓存淘汰算法,可以对缓存中最早的数据进行淘汰。令牌桶限流算法,可以协助进行服务流量限流,较好的保护后端服务,避免突发流量的到时的崩溃。Round-Robin调度算法,可以进行负载的均衡,保障资源的平衡使用。LamportClock时间戳算法,可以在分布式系统中,进行不同服务之间的有序时间戳同步。


LaxBoundedSemaphore有限信号量算法,是一种无锁算法,可高效的提供资源使用控制。


小技巧



kombu中提供了一个自动重试算法,可以作为重试算法的模版:


# kombu-5.0.0/kombu/utils/functional.py
def retry_over_time(fun, catch, args=None, kwargs=None, errback=None,
                    max_retries=None, interval_start=2, interval_step=2,
                    interval_max=30, callback=None, timeout=None):
    kwargs = {} if not kwargs else kwargs
    args = [] if not args else args
    interval_range = fxrange(interval_start,
                             interval_max + interval_start,
                             interval_step, repeatlast=True)
    # 超时时间
    end = time() + timeout if timeout else None
    for retries in count():
        try:
            return fun(*args, **kwargs)
        except catch as exc:
            # 超过次数
            if max_retries is not None and retries >= max_retries:
                raise
            # 超过时间
            if end and time() > end:
                raise
            ...
            # 休眠
            sleep(1.0)
复制代码


从模版可以看到重试时候使用次数和超时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跳出(不可能无限重试):


  • 使用count()进行无限循环
  • 使用time()进行超时限定
  • 使用max_retries容错上限次数限定
  • 每次错误后,都休眠一段时间,给被调用方机会,提高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实际上关于休眠时间,也有一些更复杂的算法,比如线性递增之类,这里使用了固定间隔的休眠


参考链接




目录
相关文章
|
26天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算法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程序在运行时复杂的流程控制,即描述多个类或对象之间怎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对象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涉及算法与对象间职责的分配。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模式和对象行为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在类间分派行为,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在对象间分配行为。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行为模式比类行为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行为型模式分为: • 模板方法模式 • 策略模式 • 命令模式 • 职责链模式 • 状态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访问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解释器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26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结构型模式描述如何将类或对象按某种布局组成更大的结构。它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后者釆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 7 种: • 代理模式 • 适配器模式 • 装饰者模式 • 桥接模式 • 外观模式 • 组合模式 • 享元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26天前
|
设计模式 存储 安全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创建型模式的主要关注点是“怎样创建对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分离”。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使用者不需要关注对象的创建细节。创建型模式分为5种: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创建型模式篇】5种创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实现、优缺点、扩展、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
2天前
|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处理 索引
mindspeed-llm源码解析(一)preprocess_data
mindspeed-llm是昇腾模型套件代码仓,原来叫"modelLink"。这篇文章带大家阅读一下数据处理脚本preprocess_data.py(基于1.0.0分支),数据处理是模型训练的第一步,经常会用到。
8 0
|
2月前
|
缓存 监控 Java
Java线程池提交任务流程底层源码与源码解析
【11月更文挑战第30天】嘿,各位技术爱好者们,今天咱们来聊聊Java线程池提交任务的底层源码与源码解析。作为一个资深的Java开发者,我相信你一定对线程池并不陌生。线程池作为并发编程中的一大利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我将以对话的方式,带你一步步深入线程池的奥秘,从概述到功能点,再到背景和业务点,最后到底层原理和示例,让你对线程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65 12
|
1月前
|
PyTorch Shell API
Ascend Extension for PyTorch的源码解析
本文介绍了Ascend对PyTorch代码的适配过程,包括源码下载、编译步骤及常见问题,详细解析了torch-npu编译后的文件结构和三种实现昇腾NPU算子调用的方式:通过torch的register方式、定义算子方式和API重定向映射方式。这对于开发者理解和使用Ascend平台上的PyTorch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27天前
|
安全 搜索推荐 数据挖掘
陪玩系统源码开发流程解析,成品陪玩系统源码的优点
我们自主开发的多客陪玩系统源码,整合了市面上主流陪玩APP功能,支持二次开发。该系统适用于线上游戏陪玩、语音视频聊天、心理咨询等场景,提供用户注册管理、陪玩者资料库、预约匹配、实时通讯、支付结算、安全隐私保护、客户服务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打造综合性社交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陪玩系统正成为游戏爱好者的新宠,改变游戏体验并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
2月前
|
监控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高级java面试---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11月更文挑战第20天】Spring Boot是一个用于快速构建基于Spring框架的应用程序的开源框架。它通过自动配置、起步依赖和内嵌服务器等特性,极大地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开发和部署过程。本文将深入探讨Spring Boot的背景历史、业务场景、功能点以及底层原理,并通过Java代码手写模拟Spring Boot的启动过程,特别是spring.factories文件的解析源码API机制。
108 2
|
3月前
|
缓存 Java 程序员
Map - LinkedHashSet&Map源码解析
Map - LinkedHashSet&Map源码解析
93 0
|
3月前
|
算法 Java 容器
Map - HashSet & HashMap 源码解析
Map - HashSet & HashMap 源码解析
77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