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 2.6 改变组织阵型会带来组织效能的提升

简介:

2.6 改变组织阵型会带来组织效能的提升

如今大多企业的信息中心部门的职能还停留在“业务支持”的程度,是为企业的业务部门提供IT系统支持的组织。这也造成了这些企业的信息中心部门的员工,更多的是承担甲方项目经理的职能,很多事情本质上都是偏事务性的工作,也就是这样的工作并不会随着工作时间的长短而让人的能力得到持续性提升。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方式,使得信息中心的员工往往一个项目上线后,就会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工作中,对员工在业务或专业能力上很难得到持续的积累和沉淀,结果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逐渐被消磨,整个信息中心部门的生产力和创新氛围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企业打造了共享服务体系,一方面会彻底改变现在“烟囱式”系统建设的模式,新的项目都会基于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在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资源投入上会相比之前带来很大的效率提升,自然信息中心的员工也无需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负责项目管理的事务,接下来对整个共享服务体系中的这些服务中心进行持续“运营”的职能势必会落在企业信息中心这个部门,此时我们就可以将信息中心部门的员工按照服务中心的方式进行人员组织的重新编排,让员工在各自擅长和感兴趣的业务领域中持续发展,员工的业务理解和专业技能随着对应服务中心所提供业务能力的逐渐完善而同步提升,这样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将会创造一个很好的氛围。

早期淘宝技术团队的组织人员组成跟今天企业中信息中心和技术部门的人员组成几乎一样,针对应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对人员的不同的技能要求,整个团队由几类人员组成,如图2-6所示。

用户体验设计师——User Experience Design,职责包括产品界面视觉引导,原型设计,与开发一起推动设计实现。

 

图2-6 传统应用开发模式下技术人员的分工组成

架构师负责设计系统整体架构,从需求到设计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把握整个项目,使设计的项目尽量效率高,开发容易,维护方便,升级简单。总体上架构师是一个既需要掌控整体又需要洞悉局部瓶颈并依据具体的业务场景给出解决方案的人。

开发人员则是具体应用业务逻辑的实现者,具备使用自己掌握的编程语言实现业务的需求。

运维工程师更多的是负责应用底层服务器和计算资源(存储、网络、硬件服务器等)为应用的运行以及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架构的服务。

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数据库管理员主要从事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系统的相关工作,负责业务数据库从设计、测试到部署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核心目标是保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和高性能。

可以看到整个团队基本都是拥有较强技术技能的人员组成,每当有从业务部门产生新的应用系统建设或业务需求时,团队各司其职的人员协同配合,争取最快实现业务需求的满足。我们可以将整个技术团队看做成一个组合精密的流水生产线,源源不断的业务需求进入到这条流水线后,经过流水线上各专业人员的贡献,最终将业务需求以系统的方式输出这条流水线。

这样的方式确实是经过多年软件工程发展梳理出的一套合理的组织架构,也很好地体现出“专人做专事”的原则以及不错的系统开发效率。但这样的方式适合业务服务化后的架构吗?

流水线方式的弊端是对于不同角色人员的技能持续提升是会出现发展瓶颈的,做了3年的开发人员可能跟做了5年的开发人员可能在开发能力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根本原因就是这两年的差别仅仅是用自己熟练的技能多“生产”出几个不同的系统。设想一名技术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一般2~3年)后,认为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太大的技能提升,大部分工作都是重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类是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之前那么高,得过且过的在本职岗位继续工作;一类则是看到外面公司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了跳槽。不管是哪一类,这两种情况都将给团队和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所以如果继续采用这样的方式,各服务中心的需求都像之前传统的模式输入到流水线中,因为流水线上各岗位人员每天可能都面临的是不同服务中心或业务方的需求,很难对各服务中心现有的能力有清晰和深入的理解,所以对于服务中心能力的扩展和更新很难提供最为专业的支撑,自然也会对最后提供的业务需求实现的专业度和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隐忧。

正是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阿里巴巴集团在构建了共享服务体系之后,对于各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也做了如图2-7所示的调整。

如上图所示,针对每一个建设的服务中心,从组织架构的形态上也发生了对应的调整,会有不同角色的人员(架构师、开发人员、UED工程师等)组建成了一个新的组织,每一个这样的组织都针对某一服务中心提供持续的服务能力开发及运维,更准确说是基于这一服务中心的业务能力进行“运营”。

所以在今天阿里巴巴共享服务体系中的这些服务中心,每一个服务中心都是由一个少则100多人,多则4、5百人的团队对负责的服务中心进行专业的运营。采用这样的方式,就很好地解决了之前流水线模式下,不同角色技术人员很难对于某一业务领域有持续的理解和沉淀,而采用围绕服务能力持续运营构建独立组织的形态,让整个团队对于该服务中心的能力逐步完善、专业以及稳定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成员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于该服务相关的业务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为团队培养出既懂技术,也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创建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图2-7 共享服务体系后人员组织的调整

在这样的一个组织中,最为核心的角色就是业务架构师,在阿里巴巴共享服务各服务中心的业务负责人一般为此角色,业务架构师的能力模型正是那种典型的即懂技术,也对负责的业务领域有相当理解的。这些架构师一般是从技术开发出身,在多年业务领域的需求浸染中,不断形成了对该业务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及自身的理解,对该业务在集团内的职能定位、市场发展趋势都有一定的全局认识,能从业务的视角带领团队朝着服务中心的核心能力打造、专业、成熟的方向前进。

业务架构师即作为整个服务中心业务发展的领路者,也是保障服务中心核心业务保持业务通用性和公共性的最重要的捍卫者。在服务中心与前端应用进行业务的支持和对接过程中,一定会收到来自前端业务方对服务中心能力增加的需求,如果对这些需求不加任何过滤和判断,都引入到服务中心层面实现的话,势必会损害服务中心业务的通用性,过多的带特定业务属性的需求在服务中心层面实现,导致的结果就可能是随着不断业务的对接,服务中心逐渐丧失了他的业务通用性,最终变得对新的业务需求无法提供服务;同时服务中心的业务逻辑过于复杂,在增加了服务中心运营难度的同时,也为服务的稳定性带来的风险。

当然,以上组织形态并不是金科玉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针对业务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业务需求响应以及资源利用率最高。比如我们发现UED前端技术人员本身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未必需要对所设计的业务有特别深入和持续的了解,从而依然可以采用资源池的方式,将UED相关技术人员组建成专门负责前端交互设计的团队,为不同服务中心甚至前端应用开发团队提供专业的UED支持。

最终,通过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组织阵型的调整,在有效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势必让整个部门的生产力和业务响应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让信息中心部门从之前在企业中“业务支持”的组织职能,转变为基于企业核心业务和数据进行运营的团队,这个团队会更快、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的同时,逐渐掌握企业最核心的业务和数据,逐步培养出企业最稀缺的“既精通业务,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接下来整个社会进入开放共享的时代,企业最大的价值将会是基于这些核心业务和数据进行对外开放的运营,到那个时候,这个部门将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产。

相关文章
|
2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端新纪元:云原生技术重塑IT架构####
【10月更文挑战第20天】 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兴起背景、核心理念、关键技术组件以及它如何引领现代IT架构迈向更高效、灵活与可扩展的新阶段。通过剖析Kubernetes、微服务、Docker等核心技术,本文揭示了云原生架构如何优化资源利用、加速应用开发与部署流程,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实践。 ####
|
22天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计算
云原生技术深度解析:重塑企业IT架构的未来####
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组件及其对企业IT架构转型的深远影响。通过剖析Kubernetes、微服务、容器化等核心技术,本文揭示了云原生如何提升应用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领先地位。 ####
|
21天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Devops
云原生架构:重塑企业IT的未来####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汹涌,云原生架构凭借其高度灵活、可扩展和高效的特性,正逐步成为企业IT系统的核心。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架构的核心要素、技术优势以及如何引领企业实现业务创新与敏捷交付。 ####
|
28天前
|
运维 NoSQL Java
后端架构演进:微服务架构的优缺点与实战案例分析
【10月更文挑战第28天】本文探讨了微服务架构与单体架构的优缺点,并通过实战案例分析了微服务架构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微服务架构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独立部署等优势,但也面临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和较高的运维成本。通过某电商平台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微服务架构在提升系统性能和团队协作效率方面的显著效果,同时也指出了其带来的挑战。
61 4
|
2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运维 监控
智能运维在现代IT架构中的转型之路####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 本文旨在探讨智能运维(AIOps)如何成为现代IT架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其核心价值、关键技术及实践案例,揭示AIOps在提升系统稳定性、优化资源配置及加速故障响应中的关键作用。不同于传统运维模式的被动响应,智能运维强调预测性维护与自动化处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66 0
|
18天前
|
缓存 负载均衡 JavaScript
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模式
【10月更文挑战第37天】在微服务架构的海洋中,API网关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服务的航向。它不仅是客户端请求的集散地,更是后端微服务的守门人。本文将深入探讨API网关的设计哲学、核心功能以及它在微服务生态中扮演的角色,同时通过实际代码示例,揭示如何实现一个高效、可靠的API网关。
|
17天前
|
Cloud Native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与挑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原生架构以其高效、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成为现代企业IT架构的首选。本文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的微服务治理问题,探讨其在促进业务敏捷性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微服务拆分、服务间通信、故障隔离与恢复等关键环节,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在云原生环境中有效实施微服务治理的全面视角,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
|
17天前
|
Dubbo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服务架构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探索之旅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复杂度的提升,对软件系统架构的要求也日益严苛。传统的架构模式在应对现代业务场景时逐渐暴露出诸多局限性,于是服务架构开启了持续演变之路。从单体架构的简易便捷,到分布式架构的模块化解耦,再到微服务架构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对技术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 Spring Cloud 和 Dubbo 等微服务技术的对比和应用,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本篇文章会从服务架构的演进开始分析,探索从单体项目到微服务项目的演变过程。然后也会对目前常见的微服务技术进行对比,找到目前市面上所常用的技术给大家进行讲解。
37 1
服务架构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探索之旅
|
15天前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安全
后端架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应用的后端架构经历了从传统单体架构到现代微服务架构的深刻变革。本文探讨了这一演进过程的背景、驱动力、关键技术及面临的挑战,揭示了如何通过微服务化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扩展性和敏捷开发,同时指出了转型过程中需克服的服务拆分、数据管理、通信机制等难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后端架构演变路径的视角。 ####
38 8
|
16天前
|
Cloud Native 安全 API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策略与实践####
—透过云原生的棱镜,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本文旨在探讨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架构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及有效的治理策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采用云原生架构来构建和部署其应用程序,以期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效率。然而,微服务架构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故障恢复等一系列治理难题。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套基于云原生技术栈的微服务治理框架,包括服务网格的应用、API网关的集成、以及动态配置管理等关键方面,旨在为企业实现高效、稳定的微服务架构提供参考路径。 ####
4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