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已经从IT时代进入了DT时代,但这不是一瞬间的事,本质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数字化转型。我认为转型成功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构建了业务中台,涉及很多的新技术、新架构和新方法。
近几年,我一直专注研究阿里巴巴业务中台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各种炕和各种最佳实践,总结为业务中台技术解决方案,成功帮助很多外部企业构建了自己的业务中台。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阿里巴巴业务中台实践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实际上,阿里巴巴业务中台经历了近20年,几万人共同演进而成。它不是实验室里想出来的,而是阿里巴巴业务快速发展逼出来的,在多年双11超级复杂的而又苛刻的场景中打磨成熟的。阿里最早从事1688 ToB业务,后来增加ToC业务,再到后来线上线下,国际化,集团业务模式的变化,倒逼技术架构演进,阿里巴巴IT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体结构,但业务量很大时,尤其是ToC的业务,IOE的成本和弹性的挑战都很大。
第二阶段是分布式架构,阿里巴巴自研了一系列分布式产品,比如:分布式RPC,分布式消息,分布式数据库服务等,让阿里巴巴可以开展双11高并发业务。
第三阶段是技术平台阶段,所有的业务服务运行在一个技术平台上,创造了链路监控、降级限流等稳定性治理的技术,IT帮助业务7*24在线。
第四阶段是业务中台阶段,帮助阿里巴巴全面进入DT时代,IT赋予业务能力智能,帮助业务人员更快速试错,低成本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赛道。
现在很多企业的IT处在第一阶段(IOE),部分企业在第二阶段(分布式),很少企业做到了第三阶段(一个技术平台)。
大约在2003年,阿里巴巴决定把用户管理模块从天猫、淘宝和1688中剥离出来,成立新的团队,独立开发维护“用户中心”,同时规定所有的应用都必须调用用户中心的接口来实现用户管理。我认为这个小小的变动,改变了阿里巴巴,尤其是推动了阿里巴巴IT的变革。
今天我们阿里巴巴上万个应用都在调用这个用户中心的业务能力,如何保证用户中心足够稳定、足够敏捷、足够弹性,这就需要很多技术创新。试想一下,如果用户中心不可用,全集团的业务都要停下来,那是非常可怕的。这么多年下来,阿里巴巴通过强大的技术平台保障了用户能力7*24在线。
阿里巴巴IT架构示意图(业务中台+前端业务)
用户中心增加了一个刷脸验证能力,阿里上万个应用就都具备这个能力,这是非常美好的。正是因为用户中心效果很好,我们陆续把商品、订单、交易等很多业务能力,也剥离出来,并最大限度的共享出去。
业务能力剥离出来,只是开始,后面需要持续共享和进化。阿里研发聚划算应用的时候,发现80%的业务能力,都可以从共享业务能力中心直接调用,自己只需要研发差异化的20%,所以当时12个人1个半月就上线,而且非常稳定 。同时他又沉淀了几个新的交易能力,后来被天猫和淘宝复用,几年下来,交易中心的业务能力就丰富起来。
这么多年下来,阿里巴巴的IT架构图非常清楚,而且严格分层。最大的差异有两点:1)所有阿里巴巴的业务,运行在一个技术平台上,让业务之间有很好的互联互通;2)业务能力共享中心,沉淀了几乎所有阿里巴巴可以复用的核心业务能力。这两层是业务中台的核心层,正因为有这差异化的两层,让阿里巴巴创新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成功。
你想想你们自己企业的IT架构,过多久才能演进到这个状态,或者有没有决心朝这个方向演进。
这些年,我专注研究阿里巴巴业务中台实践,我发现一个好的业务中台,其业务能力至少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共享,业务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共享出去。要求就是,不管多少人调用你,你得保证足够稳定,足够弹性,和足够的容错能力。
第二个是敏捷。很多人调用你,总是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需求,你得快速地满足他。这就要求你的业务服务,要足够微小,出了问题,有快速定位的能力,甚至自动定位和隔离的能力。
第三个是智能。基于数据的业务智能,要求你不能有数据孤岛,还要有行业业务算法。
实际上,要做好共享/敏捷/智能 ,必须有验证过的新技术平台来保证,否则就是一句口号。阿里巴巴的业务中台技术底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要建设自己的业务中台,有了阿里巴巴业务中台的技术底座,还需要业务中台的构建方法,才能构建好自己的业务中台。就像盖房子一样,要盖一个100层的高楼,有了特殊的钢筋水泥等新材料,还需要新的工程方法。
一个好的业务中台,一定是把很多的项目逐步融合进来,持续沉淀、优化你的业务能力,而不是建设多个业务中台项目。
我们针对阿里巴巴几万人、十几年的最佳实践,梳理沉淀了一套构建业务中台的方法体系,包括你如何建设中台,如何管控中台,和如何进化中台。
我们梳理出来的这套方法体系,在业务中台建设的不同阶段的关键环节中,提供配套的模版,规范和工具。
大量案例表明,确实明显缩短了业务中台项目的交付周期,提高了交付效率。
我们这几年帮助了100多个企业,采用阿里巴巴的业务中台实践,更高效地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业务中台,助力数字化转型。
大体上,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技术产品。阿里巴巴业务中台相关的新技术,大部分都已经阿里云产品化,部署形态多样。简单说,你可以把阿里巴巴多年沉淀的强大的技术平台,直接搬回家。
第二类是阿里的商业能力。比如会员,仓储、配送、支付等业务能力,可以很好地“被集成”到你的业务链路中。
第三类是业务中台的方法,属于阿里云咨询服务型产品。一方面帮助企业用好阿里巴巴业务中台的产品,另一方面,帮助客户和ISV提升建设业务中台的效率,少走弯路,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