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分布式缓存

本文涉及的产品
Redis 开源版,标准版 2GB
推荐场景:
搭建游戏排行榜
云数据库 Tair(兼容Redis),内存型 2GB
日志服务 SLS,月写入数据量 50GB 1个月
简介: 单机Redis存在的问题单机的Redis存在四大问题:Redis持久化Redis有两种持久化方案:RDB持久化AOF持久化RDB持久化RDB全称Redis Database Backup file(Redis数据备份文件),也被叫做Redis数据快照。简单来说就是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当Redis实例故障重启后,从磁盘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快照文件称为RDB文件,默认是保存在当前运行目录。执行时机RDB持久化在四种情况下会执行:执行save命令执行bgsave命令Redis停机时触发RDB条件时1)save命令执行下面的命令,可以立即执

单机Redis存在的问题
单机的Redis存在四大问题:

Redis持久化
Redis有两种持久化方案:

RDB持久化
AOF持久化
RDB持久化
RDB全称Redis Database Backup file(Redis数据备份文件),也被叫做Redis数据快照。简单来说就是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当Redis实例故障重启后,从磁盘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快照文件称为RDB文件,默认是保存在当前运行目录。

执行时机
RDB持久化在四种情况下会执行:

执行save命令
执行bgsave命令
Redis停机时
触发RDB条件时
1)save命令

执行下面的命令,可以立即执行一次RDB:

save命令会导致主进程执行RDB,这个过程中其它所有命令都会被阻塞。只有在数据迁移时可能用到。

2)bgsave命令

下面的命令可以异步执行RDB:

这个命令执行后会开启独立进程完成RDB,主进程可以持续处理用户请求,不受影响。

3)停机时

Redis停机时会执行一次save命令,实现RDB持久化。

4)触发RDB条件

Redis内部有触发RDB的机制,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找到,格式如下:

900秒内,如果至少有1个key被修改,则执行bgsave , 如果是save "" 则表示禁用RDB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1
2
3
4
RDB的其它配置也可以在redis.conf文件中设置:

是否压缩 ,建议不开启,压缩也会消耗cpu,磁盘的话不值钱

rdbcompression yes

RDB文件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文件保存的路径目录

dir ./
1
2
3
4
5
6
7
8
RDB原理

bgsave开始时会fork主进程得到子进程,子进程共享主进程的内存数据。完成fork后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 RDB 文件。

一般进程都无法直接操作物理内存,而是由操作系统给每一个进程分配虚拟内存,进程只能去操作虚拟内存。然后操作系统会维护一个物理内存与虚拟内存的映射关系表,这个表叫做页表。进程操作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根据页表再在物理内存上操作。如上图我们fork的过程其实就是把页表做了一个拷贝,主进程把映射关系拷贝给了子进程,这样就间接实现了主进程与子进程的内存共享,我们就无需通过拷贝来实现内存共享,这样速度就变的非常的快。

我们考虑一种情况子进程在读取内存数据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主进程在进行修改,这样读与写之间会发生冲突,可能会出现一些脏数据。为了避免这一个问题,我们fork采用的是copy-on-write技术:

当主进程执行读操作时,访问共享内存;
当主进程执行写操作时,则会拷贝一份数据,执行写操作。并且后续读也是读这个副本。
小结

RDB方式bgsave的基本流程?

fork主进程得到一个子进程,共享内存空间
子进程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新的RDB文件
用新RDB文件替换旧的RDB文件
RDB会在什么时候执行?save 60 1000代表什么含义?

默认是服务停止时
代表60秒内至少执行1000次修改则触发RDB
RDB的缺点?

RDB执行间隔时间长,两次RDB之间写入数据有丢失的风险
fork子进程、压缩、写出RDB文件都比较耗时
AOF持久化
AOF原理
AOF全称为Append Only File(追加文件)。Redis处理的每一个写命令都会记录在AOF文件,可以看做是命令日志文件。

AOF配置
AOF默认是关闭的,需要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来开启AOF:

是否开启AOF功能,默认是no

appendonly yes

AOF文件的名称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1
2
3
4
AOF的命令记录的频率也可以通过redis.conf文件来配:

表示每执行一次写命令,立即记录到AOF文件

appendfsync always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然后表示每隔1秒将缓冲区数据写到AOF文件,是默认方案

appendfsync everysec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

appendfsync no
1
2
3
4
5
6
可以与mysql中的redo log进行一个类比加深理解

三种策略对比:

AOF文件重写
因为是记录命令,AOF文件会比RDB文件大的多。而且AOF会记录对同一个key的多次写操作,但只有最后一次写操作才有意义。通过执行bgrewriteaof命令,可以让AOF文件执行重写功能,用最少的命令达到相同效果。

如图,AOF原本有三个命令,但是set num 123 和 set num 666都是对num的操作,第二次会覆盖第一次的值,因此第一个命令记录下来没有意义。

所以重写命令后,AOF文件内容就是:mset name jack num 666

Redis也会在触发阈值时自动去重写AOF文件。阈值也可以在redis.conf中配置:

AOF文件比上次文件 增长超过多少百分比则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OF文件体积最小多大以上才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1
2
3
4
RDB与AOF对比
RDB和AOF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在实际开发中往往会结合两者来使用。

Redis主从
搭建主从架构
单节点Redis的并发能力是有上限的,要进一步提高Redis的并发能力,就需要搭建主从集群,实现读写分离。

集群结构

我们搭建的主从集群结构如图:

共包含三个节点,一个主节点,两个从节点。

这里我们会在同一台虚拟机中开启3个redis实例,模拟主从集群,信息如下:

IP PORT 角色
192.168.150.101 7001 master
192.168.150.101 7002 slave
192.168.150.101 7003 slave
准备实例和配置

要在同一台虚拟机开启3个实例,必须准备三份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目录,配置文件所在目录也就是工作目录。

1)创建目录

我们创建三个文件夹,名字分别叫7001、7002、7003:

进入/tmp目录

cd /tmp

创建目录

mkdir 7001 7002 7003
1
2
3
4
如图:

2)恢复原始配置

修改redis-6.2.4/redis.conf文件,将其中的持久化模式改为默认的RDB模式,AOF保持关闭状态。

开启RDB

save ""

save 3600 1
save 300 100
save 60 10000

关闭AOF

appendonly no
1
2
3
4
5
6
7
8
3)拷贝配置文件到每个实例目录

注意:不用拷贝软件包,只需要拷贝配置文件即可

然后将redis-6.2.4/redis.conf文件拷贝到三个目录中(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方式一:逐个拷贝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1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2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3

方式二:管道组合命令,一键拷贝

echo 7001 7002 7003 | xargs -t -n 1 cp redis-6.2.4/redis.conf
1
2
3
4
5
6
7
4)修改每个实例的端口、工作目录

修改每个文件夹内的配置文件,将端口分别修改为7001、7002、7003,将rdb文件保存位置都修改为自己所在目录(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sed -i -e 's/6379/7001/g' -e 's/dir .\//dir \/tmp\/7001\//g' 7001/redis.conf
sed -i -e 's/6379/7002/g' -e 's/dir .\//dir \/tmp\/7002\//g' 7002/redis.conf
sed -i -e 's/6379/7003/g' -e 's/dir .\//dir \/tmp\/7003\//g' 7003/redis.conf
1
2
3
5)修改每个实例的声明IP

虚拟机本身有多个IP,为了避免将来混乱,我们需要在redis.conf文件中指定每一个实例的绑定ip信息,格式如下:

redis实例的声明 IP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1
2
这个地方就配置虚拟机的静态ip地址即可

redis.conf中的replica-announce-ip参数用于指定主从复制时,从节点发布自己IP的地址。
在redis集群中,每个节点都会定期向集群其他节点广播自己的IP和角色(主节点或从节点)。这样各节点就能维护一个集群节点列表,知道集群中有哪些节点,以及它们的角色。
但是,如果从节点使用的IP地址是内网IP,而其他节点使用外网IP,这时就会有问题。因为从节点广播的内网IP,其他节点无法访问。
此时,就可以使用replica-announce-ip参数。它允许从节点在广播时,发布一个不同的IP地址,通常是一个外网IP或公共IP。这样其他节点就可以使用这个IP来访问这个从节点。
所以,replica-announce-ip的主要作用是:

允许从节点发布一个对外可访问的IP地址到集群中。
让主节点或其他从节点能够正常访问这个从节点。
保证redis集群的正常工作,不会因为IP不可达而导致主从复制失败。
总之,这是一个用于解决网络环境导致的主从复制问题的参数,让redis集群可以在更复杂的网络拓扑中正常工作。

每个目录都要改,我们一键完成修改(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逐一执行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1/redis.conf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2/redis.conf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3/redis.conf

或者一键修改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 xargs -I{} -t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redis.conf
1
2
3
4
5
6
7
启动

为了方便查看日志,我们打开3个ssh窗口,分别启动3个redis实例,启动命令:

第1个

redis-server 7001/redis.conf

第2个

redis-server 7002/redis.conf

第3个

redis-server 7003/redis.conf
1
2
3
4
5
6
启动后:

如果要一键停止,可以运行下面命令: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 xargs -I{} -t redis-cli -p {} shutdown
1
开启主从关系

现在三个实例还没有任何关系,要配置主从可以使用replicaof 或者slaveof(5.0以前)命令。

有临时和永久两种模式:

修改配置文件(永久生效)

在redis.conf中添加一行配置:slaveof
使用redis-cli客户端连接到redis服务,执行slaveof命令(重启后失效):

slaveof
1
注意:在5.0以后新增命令replicaof,与salveof效果一致。

这里我们为了演示方便,使用方式二。

通过redis-cli命令连接7002,执行下面命令:

连接 7002

redis-cli -p 7002

执行slaveof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1
2
3
4
通过redis-cli命令连接7003,执行下面命令:

连接 7003

redis-cli -p 7003

执行slaveof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1
2
3
4
然后连接 7001节点,查看集群状态:

连接 7001

redis-cli -p 7001

查看状态

info replication
1
2
3
4
结果:

测试

执行下列操作以测试:

利用redis-cli连接7001,执行set num 123

利用redis-cli连接7002,执行get num,再执行set num 666

利用redis-cli连接7003,执行get num,再执行set num 888

可以发现,只有在7001这个master节点上可以执行写操作,7002和7003这两个slave节点只能执行读操作。

主从数据同步原理
全量同步
主从第一次建立连接时,会执行全量同步,将master节点的所有数据都拷贝给slave节点,流程:

可以看到全量同步使用的是RDB的持久化模式,所以我们在搭建主从架构的时候要使用默认的RDB持久化模式。

这里有一个问题,master如何得知salve是第一次来连接呢??

有几个概念,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Replication Id:简称replid,是数据集的标记,id一致则说明是同一数据集。每一个master都有唯一的replid,slave则会继承master节点的replid
offset:偏移量,随着记录在repl_baklog中的数据增多而逐渐增大。slave完成同步时也会记录当前同步的offset。如果slave的offset小于master的offset,说明slave数据落后于master,需要更新。
因此slave做数据同步,必须向master声明自己的replication id 和offset,master才可以判断到底需要同步哪些数据(replication id决定是否需要同步,offset决定怎样同步)。

因为slave原本也是一个master,有自己的replid和offset,当第一次变成slave,与master建立连接时,发送的replid和offset是自己的replid和offset。

master判断发现slave发送来的replid与自己的不一致,说明这是一个全新的slave,就知道要做全量同步了。

master会将自己的replid和offset都发送给这个slave,slave保存这些信息。以后slave的replid就与master一致了。

因此,master判断一个节点是否是第一次同步的依据,就是看replid是否一致。

如图:

完整流程描述:

slave节点请求增量同步
master节点判断replid,发现不一致,拒绝增量同步
master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RDB,发送RDB到slave
slave清空本地数据,加载master的RDB
master将RDB期间的命令记录在repl_baklog,并持续将log中的命令发送给slave
slave执行接收到的命令,保持与master之间的同步
增量同步
全量同步需要先做RDB,然后将RDB文件通过网络传输个slave,成本太高了。因此除了第一次做全量同步,其它大多数时候slave与master都是做增量同步。

什么是增量同步?就是只更新slave与master存在差异的部分数据。如图:

那么master怎么知道slave与自己的数据差异在哪里呢?

repl_backlog原理
master怎么知道slave与自己的数据差异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全量同步时的repl_baklog文件了。

这个文件是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只不过数组是环形,也就是说角标到达数组末尾后,会再次从0开始读写,这样数组头部的数据就会被覆盖。

repl_baklog中会记录Redis处理过的命令日志及offset,包括master当前的offset,和slave已经拷贝到的offset:

slave与master的offset之间的差异,就是salve需要增量拷贝的数据了。

随着不断有数据写入,master的offset逐渐变大,slave也不断的拷贝,追赶master的offset:

直到数组被填满:

此时,如果有新的数据写入,就会覆盖数组中的旧数据。不过,旧的数据只要是绿色的,说明是已经被同步到slave的数据,即便被覆盖了也没什么影响。因为未同步的仅仅是红色部分。

但是,如果slave出现网络阻塞,导致master的offset远远超过了slave的offset:

如果master继续写入新数据,其offset就会覆盖旧的数据,直到将slave现在的offset也覆盖:

棕色框中的红色部分,就是尚未同步,但是却已经被覆盖的数据。此时如果slave恢复,需要同步,却发现自己的offset都没有了,无法完成增量同步了。只能做全量同步。

主从同步优化
主从同步可以保证主从数据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Redis主从就集群:

在master中配置repl-diskless-sync yes启用无磁盘复制,避免全量同步时的磁盘IO。
Redis单节点上的内存占用不要太大,减少RDB导致的过多磁盘IO
适当提高repl_baklog的大小,发现slave宕机时尽快实现故障恢复,尽可能避免全量同步
限制一个master上的slave节点数量,如果实在是太多slave,则可以采用主-从-从链式结构,减少master压力
主从从架构图:

小结
简述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区别?

全量同步:master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RDB,发送RDB到slave。后续命令则记录在repl_baklog,逐个发送给slave。
增量同步:slave提交自己的offset到master,master获取repl_baklog中从offset之后的命令给slave
什么时候执行全量同步?

slave节点第一次连接master节点时
slave节点断开时间太久,repl_baklog中的offset已经被覆盖时
什么时候执行增量同步?

slave节点断开又恢复,并且在repl_baklog中能找到offset时
正常状况下的同步:
master持续将log中的命令发送给slave,slave执行接收到的命令,保持与master之间的同步

Redis哨兵
Redis提供了哨兵(Sentinel)机制来实现主从集群的自动故障恢复。

哨兵原理
集群结构和作用
哨兵的结构如图:

哨兵的作用如下:

监控:Sentinel(哨兵) 会不断检查您的master和slave是否按预期工作
自动故障恢复:如果master故障,Sentinel会将一个slave提升为master。当故障实例恢复后也以新的master为主
通知:Sentinel充当Redis客户端的服务发现来源,当集群发生故障转移时,会将最新信息推送给Redis的客户端
集群监控原理
Sentinel基于心跳机制监测服务状态,每隔1秒向集群的每个实例发送ping命令:

•主观下线:如果某sentinel节点发现某实例未在规定时间响应,则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

•客观下线:若超过指定数量(quorum)的sentinel都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则该实例客观下线。quorum值最好超过Sentinel实例数量的一半。

集群故障恢复原理
一旦发现master故障,sentinel需要在salve中选择一个作为新的master,选择依据是这样的:

首先会判断slave节点与master节点断开时间长短,如果超过指定值(down-after-milliseconds * 10)则会排除该slave节点
然后判断slave节点的slave-priority值,越小优先级越高,如果是0则永不参与选举
如果slave-prority一样,则判断slave节点的offset值,越大说明数据越新,优先级越高
最后是判断slave节点的运行id大小,越小优先级越高。
当选出一个新的master后,该如何实现切换呢?

流程如下:

sentinel给备选的slave1节点发送slaveof no one命令,让该节点成为master
sentinel给所有其它slave发送slaveof 192.168.150.101 7002 命令,让这些slave成为新master的从节点,开始从新的master上同步数据。
最后,sentinel将故障节点标记为slave,当故障节点恢复后会自动成为新的master的slave节点

小结
Sentinel的三个作用是什么?

监控
故障转移
通知
Sentinel如何判断一个redis实例是否健康?

每隔1秒发送一次ping命令,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相向则认为是主观下线
如果大多数sentinel都认为实例主观下线,则判定服务下线
故障转移步骤有哪些?

首先选定一个slave作为新的master,执行slaveof no one
然后让所有节点都执行slaveof 新master
修改故障节点配置,添加slaveof 新master
搭建哨兵集群
集群结构

这里我们搭建一个三节点形成的Sentinel集群,来监管之前的Redis主从集群。如图:

三个sentinel实例信息如下:

节点 IP PORT
s1 192.168.150.101 27001
s2 192.168.150.101 27002
s3 192.168.150.101 27003
准备实例和配置

要在同一台虚拟机开启3个实例,必须准备三份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目录,配置文件所在目录也就是工作目录。

我们创建三个文件夹,名字分别叫s1、s2、s3:

进入/tmp目录

cd /tmp

创建目录

mkdir s1 s2 s3
1
2
3
4
如图:

然后我们在s1目录创建一个sentinel.conf文件,添加下面的内容:

port 27001
sentinel announce-ip 192.168.150.101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 mymaster 5000
sentinel failover-timeout mymaster 60000
dir "/tmp/s1"
1
2
3
4
5
6
解读:

port 27001:是当前sentinel实例的端口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指定主节点信息
mymaster:主节点名称,自定义,任意写
192.168.150.101 7001:主节点的ip和端口
2:选举master时的quorum值(大于等于quorum的数量的哨兵一致判断master下线,才会真正执行故障转移)
然后将s1/sentinel.conf文件拷贝到s2、s3两个目录中(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方式一:逐个拷贝

cp s1/sentinel.conf s2
cp s1/sentinel.conf s3

方式二:管道组合命令,一键拷贝

echo s2 s3 | xargs -t -n 1 cp s1/sentinel.conf
1
2
3
4
5
修改s2、s3两个文件夹内的配置文件,将端口分别修改为27002、27003:

sed -i -e 's/27001/27002/g' -e 's/s1/s2/g' s2/sentinel.conf
sed -i -e 's/27001/27003/g' -e 's/s1/s3/g' s3/sentinel.conf
1
2
启动

为了方便查看日志,我们打开3个ssh窗口,分别启动3个redis实例,启动命令:

第1个

redis-sentinel s1/sentinel.conf

第2个

redis-sentinel s2/sentinel.conf

第3个

redis-sentinel s3/sentinel.conf
1
2
3
4
5
6
启动后:

测试

尝试让master节点7001宕机,查看sentinel日志:

查看7003的日志:

查看7002的日志:

RedisTemplate
在Sentinel集群监管下的Redis主从集群,其节点会因为自动故障转移而发生变化,Redis的客户端必须感知这种变化,及时更新连接信息。Spring的RedisTemplate底层利用lettuce实现了节点的感知和自动切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测试来实现RedisTemplate集成哨兵机制。

引入依赖
在项目的pom文件中引入依赖:


org.springframework.boot
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

1
2
3
4
配置Redis地址
然后在配置文件application.yml中指定redis的sentinel相关信息:

spring:
redis:
sentinel:
master: mymaster
nodes:

    - 192.168.150.101:27001
    - 192.168.150.101:27002
    - 192.168.150.101:27003

1
2
3
4
5
6
7
8
配置读写分离
在项目的启动类中,添加一个新的bean:

@Bean
public Lettuce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return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 ->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readFrom(ReadFrom.REPLICA_PREFERRED);
}
1
2
3
4
这个bean中配置的就是读写策略,包括四种:

MASTER:从主节点读取
MASTER_PREFERRED:优先从master节点读取,master不可用才读取replica
REPLICA: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
REPLICA _PREFERRED:优先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所有的slave都不可用才读取master
分片集群
搭建分片集群
主从和哨兵可以解决高可用、高并发读的问题。但是依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海量数据存储问题

高并发写的问题

使用分片集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

分片集群特征:

集群中有多个master,每个master保存不同数据

每个master都可以有多个slave节点

master之间通过ping监测彼此健康状态

客户端请求可以访问集群任意节点,最终都会被转发到正确节点

集群结构

分片集群需要的节点数量较多,这里我们搭建一个最小的分片集群,包含3个master节点,每个master包含一个slave节点,结构如下:

这里我们会在同一台虚拟机中开启6个redis实例,模拟分片集群,信息如下:

IP PORT 角色
192.168.150.101 7001 master
192.168.150.101 7002 master
192.168.150.101 7003 master
192.168.150.101 8001 slave
192.168.150.101 8002 slave
192.168.150.101 8003 slave
准备实例和配置

删除之前的7001、7002、7003这几个目录,重新创建出7001、7002、7003、8001、8002、8003目录:

进入/tmp目录

cd /tmp

删除旧的,避免配置干扰

rm -rf 7001 7002 7003

创建目录

mkdir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1
2
3
4
5
6
在/tmp下准备一个新的redis.conf文件,内容如下:

port 6379

开启集群功能

cluster-enabled yes

集群的配置文件名称,不需要我们创建,由redis自己维护

cluster-config-file /tmp/6379/nodes.conf

节点心跳失败的超时时间

cluster-node-timeout 5000

持久化文件存放目录

dir /tmp/6379

绑定地址

bind 0.0.0.0

让redis后台运行

daemonize yes

注册的实例ip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保护模式

protected-mode no

数据库数量

databases 1

日志

logfile /tmp/6379/run.lo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将这个文件拷贝到每个目录下:

进入/tmp目录

cd /tmp

执行拷贝

echo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t -n 1 cp redis.conf
1
2
3
4
修改每个目录下的redis.conf,将其中的6379修改为与所在目录一致:

进入/tmp目录

cd /tmp

修改配置文件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sed -i 's/6379/{}/g' {}/redis.conf
1
2
3
4
启动

因为已经配置了后台启动模式,所以可以直接启动服务:

进入/tmp目录

cd /tmp

一键启动所有服务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redis-server {}/redis.conf
1
2
3
4
通过ps查看状态:

ps -ef | grep redis
1
发现服务都已经正常启动:

如果要关闭所有进程,可以执行命令:

ps -ef | grep redis | awk '{print $2}' | xargs kill
1
或者(推荐这种方式):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redis-cli -p {} shutdown
1
创建集群

虽然服务启动了,但是目前每个服务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

我们需要执行命令来创建集群,在Redis5.0之前创建集群比较麻烦,5.0之后集群管理命令都集成到了redis-cli中。

1)Redis5.0之前

Redis5.0之前集群命令都是用redis安装包下的src/redis-trib.rb来实现的。因为redis-trib.rb是有ruby语言编写的所以需要安装ruby环境。

安装依赖

yum -y install zlib ruby rubygems
gem install redis
1
2
3
然后通过命令来管理集群:

进入redis的src目录

cd /tmp/redis-6.2.4/src

创建集群

./redis-trib.rb create --replicas 1 192.168.150.101:7001 192.168.150.101:7002 192.168.150.101:7003 192.168.150.101:8001 192.168.150.101:8002 192.168.150.101:8003
1
2
3
4
2)Redis5.0以后

我们使用的是Redis6.2.4版本,集群管理以及集成到了redis-cli中,格式如下:

redis-cli --cluster create --cluster-replicas 1 192.168.150.101:7001 192.168.150.101:7002 192.168.150.101:7003 192.168.150.101:8001 192.168.150.101:8002 192.168.150.101:8003
1
命令说明:

redis-cli --cluster或者./redis-trib.rb:代表集群操作命令
create:代表是创建集群
--replicas 1或者--cluster-replicas 1 :指定集群中每个master的副本个数为1,此时节点总数 ÷ (replicas + 1) 得到的就是master的数量n。因此节点列表中的前n个就是master,其它节点都是slave节点,随机分配到不同master
运行后的样子:

这里输入yes,则集群开始创建:

通过命令可以查看集群状态: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1

测试

尝试连接7001节点,存储一个数据:

连接

redis-cli -p 7001

存储数据

set num 123

读取数据

get num

再次存储

set a 1
1
2
3
4
5
6
7
8
结果悲剧了:

集群操作时,需要给redis-cli加上-c参数才可以:

redis-cli -c -p 7001
1
这次可以了:

散列插槽
插槽原理
Redis会把每一个master节点映射到0~16383共16384个插槽(hash slot)上,查看集群信息时就能看到:

数据key不是与节点绑定,而是与插槽绑定。redis会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插槽值,分两种情况:

key中包含"{}",且“{}”中至少包含1个字符,“{}”中的部分是有效部分
key中不包含“{}”,整个key都是有效部分
例如:key是num,那么就根据num计算,如果是{itcast}num,则根据itcast计算。计算方式是利用CRC16算法得到一个hash值,然后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就是slot值。

如图,在7001这个节点执行set a 1时,对a做hash运算,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是15495,因此要存储到7003节点。

到了7003后,执行get num时,对num做hash运算,对16384取余,得到的结果是2765,因此需要切换到7001节点

小结
Redis如何判断某个key应该在哪个实例?

将16384个插槽分配到不同的实例
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哈希值,对16384取余
余数作为插槽,寻找插槽所在实例即可
如何将同一类数据固定的保存在同一个Redis实例?

这一类数据使用相同的有效部分,例如key都以{typeId}为前缀
集群伸缩
redis-cli --cluster提供了很多操作集群的命令,可以通过下面方式查看:

比如,添加节点的命令:

需求分析
需求:向集群中添加一个新的master节点,并向其中存储 num = 10

启动一个新的redis实例,端口为7004
添加7004到之前的集群,并作为一个master节点
给7004节点分配插槽,使得num这个key可以存储到7004实例
这里需要两个新的功能:

添加一个节点到集群中
将部分插槽分配到新插槽
创建新的redis实例
创建一个文件夹:

mkdir 7004
1
拷贝配置文件:

cp redis.conf /7004
1
修改配置文件:

sed /s/6379/7004/g 7004/redis.conf
1
启动

redis-server 7004/redis.conf
1
添加新节点到redis
添加节点的语法如下:

后面这个参数随便使用集群中存在的一个实例即可

执行命令: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92.168.150.101:7004 192.168.150.101:7001
1
通过命令查看集群状态: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1
如图,7004加入了集群,并且默认是一个master节点:

但是,可以看到7004节点的插槽数量为0,因此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存储到7004上

转移插槽
我们要将num存储到7004节点,因此需要先看看num的插槽是多少:

如上图所示,num的插槽为2765.

我们可以将0~3000的插槽从7001转移到7004,命令格式如下:

具体命令如下:

建立连接:

得到下面的反馈:

询问要移动多少个插槽,我们计划是3000个:

新的问题来了:

哪个node来接收这些插槽??

显然是7004,那么7004节点的id是多少呢?

复制这个id,然后拷贝到刚才的控制台后:

这里询问,你的插槽是从哪里移动过来的?

all:代表全部,也就是三个节点各转移一部分
具体的id:目标节点的id
done:没有了
这里我们要从7001获取,因此填写7001的id:

填完后,点击done,这样插槽转移就准备好了:

确认要转移吗?输入yes:

然后,通过命令查看结果:

可以看到:

目的达成。

故障转移
集群初识状态是这样的:

其中7001、7002、7003都是master,我们计划让7002宕机。

自动故障转移
当集群中有一个master宕机会发生什么呢?

直接停止一个redis实例,例如7002:

redis-cli -p 7002 shutdown
1
1)首先是该实例与其它实例失去连接

2)然后是疑似宕机:

3)最后是确定下线,自动提升该master的一个slave为新的master:

4)当7002再次启动,就会变为一个slave节点了:

手动故障转移
利用cluster failover命令可以手动让集群中的某个master宕机(slave的对应主节点),切换到执行cluster failover命令的这个slave节点,实现无感知的数据迁移。其流程如下:

这种failover命令可以指定三种模式:

缺省:默认的流程,如图1~6歩
force:省略了对offset的一致性校验
takeover:直接执行第5歩,忽略数据一致性、忽略master状态和其它master的意见
案例需求:在7002这个slave节点执行手动故障转移,重新夺回master地位

步骤如下:

1)利用redis-cli连接7002这个节点

2)执行cluster failover命令

如图:

效果:

RedisTemplate访问分片集群
RedisTemplate底层同样基于lettuce实现了分片集群的支持,而使用的步骤与哨兵模式基本一致:

1)引入redis的starter依赖

2)配置分片集群地址

3)配置读写分离

与哨兵模式相比,其中只有分片集群的配置方式略有差异,如下:

spring:
redis:
cluster:
nodes:

    - 192.168.150.101:7001
    - 192.168.150.101:7002
    - 192.168.150.101:7003
    - 192.168.150.101:8001
    - 192.168.150.101:8002
    - 192.168.150.101:8003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十八岁讨厌编程」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zyb18507175502/article/details/130533932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Redis实现在线游戏积分排行榜
本场景将介绍如何基于Redis数据库实现在线游戏中的游戏玩家积分排行榜功能。
云数据库 Redis 版使用教程
云数据库Redis版是兼容Redis协议标准的、提供持久化的内存数据库服务,基于高可靠双机热备架构及可无缝扩展的集群架构,满足高读写性能场景及容量需弹性变配的业务需求。 产品详情: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vstore     ------------------------------------------------------------------------- 阿里云数据库体验:数据库上云实战 开发者云会免费提供一台带自建MySQL的源数据库 ECS 实例和一台目标数据库 RDS实例。跟着指引,您可以一步步实现将ECS自建数据库迁移到目标数据库RDS。 点击下方链接,领取免费ECS&RDS资源,30分钟完成数据库上云实战!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cenario/51eefbd1894e42f6bb9acacadd3f9121?spm=a2c6h.13788135.J_3257954370.9.4ba85f24utseFl
目录
相关文章
|
30天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解决Redis缓存数据类型丢失问题
解决Redis缓存数据类型丢失问题
172 85
|
5天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云端问道21期方案教学-应对高并发,利用云数据库 Tair(兼容 Redis®*)缓存实现极速响应
云端问道21期方案教学-应对高并发,利用云数据库 Tair(兼容 Redis®*)缓存实现极速响应
|
5天前
|
缓存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云端问道21期实操教学-应对高并发,利用云数据库 Tair(兼容 Redis®)缓存实现极速响应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云端问道21期实操教学,利用云数据库 Tair(兼容 Redis®)缓存实现高并发场景下的极速响应。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方案概览、部署准备、一键部署和完成及清理。方案概览中,展示了如何使用 Redis 提升业务性能,降低响应时间;部署准备介绍了账号注册与充值步骤;一键部署详细讲解了创建 ECS、RDS 和 Redis 实例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测试验证了 Redis 缓存的有效性,并指导用户清理资源以避免额外费用。
|
27天前
|
缓存 监控 NoSQL
Redis经典问题:缓存穿透
本文详细探讨了分布式系统和缓存应用中的经典问题——缓存穿透。缓存穿透是指用户请求的数据在缓存和数据库中都不存在,导致大量请求直接落到数据库上,可能引发数据库崩溃或性能下降。文章介绍了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包括接口层增加校验、缓存空值、使用布隆过滤器、优化数据库查询以及加强监控报警机制。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缓存穿透对系统的影响,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
2月前
|
缓存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大厂面试高频:如何解决Redis缓存雪崩、缓存穿透、缓存并发等5大难题
本文详解缓存雪崩、缓存穿透、缓存并发及缓存预热等问题,提供高可用解决方案,帮助你在大厂面试和实际工作中应对这些常见并发场景。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经验倾囊相授。
大厂面试高频:如何解决Redis缓存雪崩、缓存穿透、缓存并发等5大难题
|
1月前
|
存储 NoSQL Java
使用lock4j-redis-template-spring-boot-starter实现redis分布式锁
通过使用 `lock4j-redis-template-spring-boot-starter`,我们可以轻松实现 Redis 分布式锁,从而解决分布式系统中多个实例并发访问共享资源的问题。合理配置和使用分布式锁,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一致性。希望本文对你在实际项目中使用 Redis 分布式锁有所帮助。
162 5
|
2月前
|
NoSQL Java 数据处理
基于Redis海量数据场景分布式ID架构实践
【11月更文挑战第30天】在现代分布式系统中,生成全局唯一的ID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需求。在微服务架构中,各个服务可能需要生成唯一标识符,如用户ID、订单ID等。传统的自增ID已经无法满足在集群环境下保持唯一性的要求,而分布式ID解决方案能够确保即使在多个实例间也能生成全局唯一的标识符。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Redis实现分布式ID生成,并通过Java语言展示多个示例,同时分析每个实践方案的优缺点。
87 8
|
2月前
|
NoSQL Redis
Redis分布式锁如何实现 ?
Redis分布式锁通过SETNX指令实现,确保仅在键不存在时设置值。此机制用于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避免并发冲突。然而,实际应用中需解决死锁、锁超时、归一化、可重入及阻塞等问题,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解决方案包括设置锁超时、引入Watch Dog机制、使用ThreadLocal绑定加解锁操作、实现计数器支持可重入锁以及采用自旋锁思想处理阻塞请求。
69 16
|
2月前
|
缓存 NoSQL PHP
Redis作为PHP缓存解决方案的优势、实现方式及注意事项。Redis凭借其高性能、丰富的数据结构、数据持久化和分布式支持等特点,在提升应用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方面表现突出
本文深入探讨了Redis作为PHP缓存解决方案的优势、实现方式及注意事项。Redis凭借其高性能、丰富的数据结构、数据持久化和分布式支持等特点,在提升应用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文章还介绍了Redis在页面缓存、数据缓存和会话缓存等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并强调了缓存数据一致性、过期时间设置、容量控制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5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