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的基础设施到底在哪里

简介: DDD的基础设施到底在哪里

Eric Evans对常见的三层架构做了优化,形成专属DDD的分层架构,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Eric对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的定义为:“为上面各层提供通用的技术能力:为应用层传递消息,为领域层提供持久化机制,为用户界面层绘制屏幕组件,等等。基础设施层还能够通过架构框架来支持4个层次间的交互模式。

从DDD的分层架构看,领域层对基础设施层产生了依赖,这违背了依赖倒置原则:上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下层模块,而应该依赖于下层模块的抽象。所以,Vernon在《实现领域驱动设计》中,将上图所示的分层架构修改为下图的结构:

image.png

基础设施层挪到了最上面,领域层没有任何依赖,就能让领域层更加纯粹,不再收到外界变化的影响。然而,事与愿违,领域层依旧有必须依赖基础设施层的理由,例如,领域层的领域服务就必然需要访问数据库,这一功能属于基础设施层的职责。

该如何处理领域层与基础设施层的关系?Eric的解决方式是引入Repository模式。他选择将Repository的接口放到领域层,实现放到基础设施层。如此一来,领域服务对Repository接口的调用就属于同层之间的依赖,而实现则交给了依赖注入,由其在运行时将实现逻辑绑定到领域服务,如此就解除了领域层与基础设施层的耦合。

如果将Repository对领域对象的操作视为对对象集合的操作,将Repository放到领域层也就顺理成章了。可是对于一个业务系统而言,领域层不仅仅需要访问数据库,如果需要访问消息队列传递消息呢,需要访问文件呢,需要网络通信呢?难道要将所有访问外部资源的接口都归属到领域层吗?这明显不合理。

Eric提出分层架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离领域层,实现业务和技术的正交。实现该目标的最佳途经莫过于分离基础设施层的接口与实现,如此也恰好满足依赖倒置原则。菱形对称架构的南向网关之所以分为端口和适配器,原因就在此。

image.png

逻辑上,端口和领域层彼此分离,但由于二者存在双向依赖,在物理上,需要它们部署在一起。而适配器和端口则可以分开,以满足接口与实现分离的设计要求。

按照Eric对基础设施层的定义,北向网关的远程服务也属于基础设施的一种。分层架构的应用层对应于北向网关的本地服务层。菱形对称模式彻底改变了DDD分层架构的定义,更接近整洁架构和六边形架构,属于内外分层的表现形式。

菱形对称架构也可体现为分层架构形式:

image.png

菱形对称架构是为DDD的限界上下文量身定做。由于限界上下文是业务能力的纵向切分,在其边界内,不仅包含领域层,也包含了网关层,甚至其逻辑边界还包含它要访问的数据库。若回到基础设施的语义,也就认为限界上下文包含基础设施层。

倘若基础设施只为当前限界上下文服务也就罢了,一旦有别的限界上下文也需要调用,又该如何处理?

在讨论此问题之前,有必要明确DDD的基础设施层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注意,DDD的基础设施并不等同于云计算IaaS层对应的基础设施,它是一种隐喻,代表了支撑领域逻辑的基础功能,同样由当前开发团队编码实现,通常用于封装对外部资源的访问。

常见的外部资源包括:

  • 数据库
  • 缓存
  • 设备
  • 外部接口
  • 消息队列

由于访问基础设施的调用者是领域层,因此,不要将操作外部资源的框架与其混为一谈。这一定义与Eric对基础设施层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我认为才是正解。

以订单上下文为例。南向网关访问数据库的基础设施可以是OrderRepository端口和适配器,但它显然不是Hibernate或MyBatis这样的ORM框架;访问Kafka的基础设施可以是OrderPlacedPublisher端口和适配器,而不是spring-kafka框架;至于对上游限界上下文的访问,更是如此,不必多说。

弄清楚二者的区别,就可以深刻理解到:一个限界上下文内部的基础设施,往往带有当前限界上下文的业务含义,是相对专有的,实际上,很少存在跨限界上下文复用的可能。

一种特殊场景是Context Map的防腐层模式,它在菱形对称架构中体现为Client端口,用于封装对上游限界上下文或伴生系统外部接口的访问。如果上游限界上下文的北向网关服务会被多个下游访问,又需要引入防腐层隔离上游的变化,就存在多个限界上下文防腐层实现的重复。

为避免重复,常见的做法是将该防腐层升级为一个专有的限界上下文。一个典型例子是支付限界上下文。在电商系统中,支付系统属于目标系统之外的伴生系统。支付订单、发起退款,缴纳会员费等多个业务场景都需要调用支付系统。如果分别为其实现防腐层,就会在订单上下文、售后上下文与会员上下文中,散落着重复的支付适配逻辑,解决办法就是专门为其定义一个支付上下文。

我曾提到过,对于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目标系统而言,架构要考虑两个层次:

  • 系统上下文
  • 限界上下文

目前,限界上下文的基础设施问题已经给予澄清,那么,在系统层次,又该如何考虑?

由于限界上下文是业务能力的纵向切分,一个自治的限界上下文,就必须包含它所需要的完整的内容,如果将每个限界上下文都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在系统层次似乎就没有基础设施的必要了。

我正是这般认为的,但恐怕一些人并不怎么认为。之所以存在分歧,是因为我们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

譬如说,有人认为,用户管理、组织管理与权限认证属于整个系统的基础设施;我却认为它们应该属于映射到通用子领域的限界上下文,在系统架构中,位于分层架构的基础层:

image.png

又有人认为,诸如Spring Cloud、Hibernate、Seata、Dubbo之类的框架属于整个系统都需要的基础设施,故而需要定义专门的基础设施层。如前所述,我认为它们并非DDD分层架构的基础设施层。

这里牵涉到对架构视图的理解。无论是DDD分层架构,还是我提出的系统分层架构与菱形对称架构,都属于应用逻辑架构的一部分。系统需要使用的框架根本就不在应用架构的范围内。如果要在架构中体现它们,应该放到技术架构。若要了解架构视图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阅读我的系列文章《全面探索架构师图

最后,呼应标题。

DDD分层架构的基础设施并非技术架构中的框架或平台,而是限界上下文领域层需要调用的端口或适配器,它们位于限界上下文内部的南向网关,又或者基于复用的必要,被抽离出来形成单独的限界上下文。为避免与云平台或其他基础架构提及的基础设施混淆,我建议慎用这一术语。若要使用,需先明确其真正的含义,了解它包含的实际内容。

END

相关文章
|
设计模式 缓存 自然语言处理
DDD领域驱动设计如何进行工程化落地
DDD领域驱动设计到底如何进行实际的工程化落地,为什么要进行领域分层?本文主要围绕DDD领域分层,设计了可落地的工程结构。
DDD领域驱动设计如何进行工程化落地
|
6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领域建模
DDD、中台和微服务的关系是什么?
领域驱动设计(DDD)和中台在企业架构中有着密切的关系。DDD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业务领域的深入分析和建模,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而中台则是对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抽象和封装,以实现业务能力的复用和扩展。
93 1
|
8月前
|
设计模式 负载均衡 前端开发
常见的体系架构模式
本文介绍了10种常见的架构模式,包括分层模式(降低耦合,易扩展)、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职责明确,支持多用户)、主从设备模式(负载均衡,读写分离)、管道-过滤器模式(灵活处理,并行处理)、代理模式(控制访问,安全优化)、点对点模式(去中心化,高容错)、事件总线模式(松耦合,异步处理)、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界面分离,可维护性)、黑板模式(解决复杂问题)和解释器模式(用于语言解释器)。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其他如事件驱动、微服务等也在探讨之列。详细内容可参考《软件架构理论与实践》。
81 1
|
设计模式 前端开发 数据库
微服务架构谈(4) plus:DDD 分层架构如何推动架构演进
微服务架构谈(4) plus:DDD 分层架构如何推动架构演进
995 0
微服务架构谈(4) plus:DDD 分层架构如何推动架构演进
|
Java API 领域建模
领域驱动设计(DDD)-简单落地
一、序言     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解决业务复杂性的设计思想,不是一种标准规则的解决方法。在本文中的实战示例可能会与常见的DDD规则方法不太一样,是简单、入门级别,新手可以快速实践版的DDD。如果不熟悉DDD设计思想可看下基础思想篇 二、设计阶段     领域建模设计阶段常见的方法有 四色建模法、EventSourcing等 推荐一篇博文正确理解领域建
12205 1
|
敏捷开发 架构师 领域建模
别吵,可落地的DDD!
别吵,可落地的DDD!
504 0
|
设计模式 JSON 缓存
|
设计模式 领域建模 数据库
DDD领域驱动设计落地实践系列:初识DDD
笔者在经历的很多项目中都使用了DDD领域驱动设计进行架构设计,尤其是在业务梳理、中台规划以及微服务划分等方面,DDD是重要的架构设计方法论,对平时的架构设计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从本文开始笔者将通过一系列的文章阐述自己对于DDD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项目实战中落地实践DDD。本文作为系列文章的开端,主要和大家聊聊DDD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常用方法。
DDD领域驱动设计落地实践系列:初识DDD
|
敏捷开发 监控 架构师
DDD 领域驱动设计落地实践系列:微服务拆分之道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笔者给大家介绍了 DDD 核心思想、重要概念以及如何进行 DDD 进行微服务实践的大致过程,后续的文章中将逐渐深入 DDD 的实践细节,包括领域模型与代码模型的映射以及具体的微服务设计实例等。当下微服务盛行,微服务架构解决了单点系统的可用性问题、突破单节点服务的性能瓶颈同时提升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各大公司纷纷转向微服务架构,但是在实际的微服务拆分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而 DDD 中的领域模型构建以及边界上下文的划分天然的和微服务划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结合 DD 领域驱动设计来进行微服务拆分是一种比较好的微服务拆分方案。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怎么进行微服务拆分。
DDD 领域驱动设计落地实践系列:微服务拆分之道
|
运维 监控 微服务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微服务架构演进的关键:边界(下)
微服务的设计要涉及到逻辑边界、物理边界和代码边界等。 逻辑边界:微服务内聚合之间的边界是逻辑边界。它是一个虚拟的边界,强调业务的内聚,可根据需要变成物理边界,也就是说聚合也可以独立为微服务。 物理边界:微服务之间的边界是物理边界。它强调微服务部署和运行的隔离,关注微服务的服务调用、容错和运行等。 代码边界:不同层或者聚合之间代码目录的边界是代码边界。它强调的是代码之间的隔离,方便架构演进时代码的重组。
275 0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微服务架构演进的关键:边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