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事件风暴进行领域分析建模

简介: 运用事件风暴进行领域分析建模

本文是事件风暴方法的第二部分,从获得的业务全景开始进行领域分析建模,通过事件识别出决策命令,进而驱动出读模型和聚合。获得领域分析模型还将是领域驱动设计过程的重要输入。


在确定了全景事件流之后,可以在战略设计层面继续精进,鉴别出领域与限界上下文的边界。这里略过不提,且进入战术设计阶段的领域分析建模。

事件风暴的分析模型要素



通过事件风暴进行领域分析建模,其核心的模型要素就是“事件”。除此之外,参与事件风暴的分析模型要素还包括决策命令、读模型、策略和聚合。其中,事件和策略已经在探索业务全景的时候进行了初步识别。

决策命令


通观事件之起因,除了外部系统是直接发布事件之外,无论是用户活动,还是满足某个条件,都需要一个命令(Command)来响应,它才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因”。在事件风暴中,Alberto Brandolini将命令称之为“决策命令(Decision Command)”,使用浅蓝色即时贴表示。决策命令往往由动宾短语组成,例如Place Order、Send Invitation等。


由于决策命令和事件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二者往往是一一对应的。例如,Cancel Order决策命令会触发OrderCancelled事件,Subscribe Course决策命令会触发CourseSubscribed事件。正是这种一一对应关系,使得它们存在语义上的重叠,区别仅在于时态。故而有的事件风暴实践者认为可以在事件风暴中省略决策命令。


我并不敢苟同这一观点,相反,我反而极为强调决策命令在事件风暴中的重要性,它是领域分析建模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因为通过它连接了用户、策略、聚合、读模型和事件,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事件可以驱动出决策命令,在它们之间籍由聚合对象来发布事件。当事件发生后,如果某个策略满足条件,也会引发决策命令,而用户在引发决策命令时,需要足够的读模型来帮助它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决策命令?显然,Alberto Brandolini使用决策来修饰命令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一名词突出了命令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帮助参与者(Actor)做出决策。


参与者是用例图的设计要素,在事件风暴中,可以认为是对所有事件起因的抽象:用户、条件满足(如定时器)与外部系统。其中,外部系统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黑盒子,不用考虑它是如何触发了事件,因而可以忽略。因此,参与者在基于业务场景做出决策时,需要如下两方面数据的支撑:

  • 信息:必须基于足够充分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这些信息的对象被称之为读模型(Read Model),在事件风暴中用浅绿色即时贴表示。
  • 策略:根据业务规则,当某个条件满足时,会触发一个决策命令,这个业务规则被命名为策略(Policy),在事件风暴中用紫色标签表示。


读模型和策略


当决策命令由用户引发时,可以确认该决策命令的发生是否需要提供足够的读模型信息。读模型是用户通过查询(读)操作获得的。若不具备这一信息,可能不足以支持用户执行决策命令。例如买家希望提交订单,就需要先查看购物车获得购物车内容,然后才能执行下订单(Place Order)的决策命令,触发OrderCreated事件。这时,查看购物车获得的结果ShoppingCart就是读模型:


image.png


读模型是用户执行决策命令必需的输入信息,在代码层面,这些读模型就是执行决策命令的领域行为所需的输入参数。用户发起决策命令的方式是因为执行了某个活动,例如决策命令“提交订单”实则是因为用户点击了“提交订单”按钮。用户活动的执行与用户体验(User eXerperience,UX)直接有关。


现实世界的业务场景通过用户体验将用户与读模型结合起来,把信息传输给事件风暴的决策命令。这一过程牵涉到用户、查询和命令操作,恰好符合组成用例的要素。若建模人员熟悉用例,也可借助用例图来分析。


注意,上图是将读模型ShoppingCart提供给Place Order决策命令,而非查询操作与命令操作之间的交互。有的事件风暴实践者将查询操作也纳入到事件风暴的模型中,认为是用户执行查询操作获得读模型后,触发了决策命令,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我认为这样的模型设计并不恰当,因为它将活动流程图与事件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了。


实际上,活动流程图反应了现实世界的问题域,事件风暴表现的事件因果关系却是解决方案域的内容,这是领域建模活动中两个不同的层次。买家先查询购物车,然后提交订单,这是买家的操作流程。但从事件的因果关系看,并非“查询购物车”触发了“提交订单”这个决策命令,而是用户通过查询获得了购物车读模型之后,由用户发起“提交订单”的决策命令,再通过订单聚合发布了OrderCreated事件。


“查询购物车”和“提交订单”是两个不同的用户活动,它们并不具有时序上的连续性,可以认为是两个独立的业务场景。由于查询操作并不会触发事件的发生,从模型上看,它也不会导致命令的发生,因而在事件风暴中,并没有查询操作的位置,而是以读模型的形式出现。这也变相地促使建模人员在识别用户活动时,需要分辨该活动究竟是查询还是命令,有利于CQRS模式的落地。


当决策命令由策略引发时,就表示事件发生后某些数据满足了某条业务规则。一旦该策略被满足,就会引起目标对象的状态变更,然后根据业务规则的规定触发下一个决策命令。


例如,策略“提交订单后,一旦超过规定时间未支付,则取消订单”会触发Cancel Order命令,从而引起OrderCancelled事件的发生。策略引发的决策可以是自动的,如定时器检测到支付时间超时;也可以是用户手动触发,如用户登录时输入错误密码的次数太多;还可以二者并存,如在取消订单业务场景中,Cancel Order命令既可以由定时器自动触发,也可以由用户手动触发。


聚合


虽然决策命令和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事件并非直接由决策命令发布,而是借助一个“媒介”来发布事件。这个媒介就是“聚合(Aggregate)”。聚合在事件风暴中使用黄色大即时贴来表示。聚合划分了现实世界和模型世界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世界,是用户执行了决策命令触发了事件;在模型世界,是聚合履行了发布事件的职责。例如,在电商系统的业务流程中,现实世界的用户活动是用户提交了订单;在模型世界,是Order聚合发布了OrderCreated事件。


寻找聚合的过程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聚合是构成领域分析模型的核心要素,识别聚合需要审慎,不要轻易下结论。若未寻找到它,可以先贴上一个空白的黄色大即时贴表示这里存在一个聚合,但目前还不知道它的名字。


在事件风暴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事件来反向寻找聚合。分析事件的特征,由于它是由决策命令触发的,意味着事件的产生会带来目标对象状态的变化。状态的变化分为三种形式:

  • 从无到有:意味着创建,例如“订单已创建”事件标志着新订单的产生;
  • 修改属性值:意味着值的更新,例如“订单已取消”事件使得订单从之前的状态变更为“已取消”状态;也可能意味着内容的变化,例如“商品被加入到购物车”事件,说明购物车增加了一个新的条目;
  • 从有到无:意味着删除,不过在多数项目中并不存在这种状态变化;表面是删除,实际是修改属性值。例如“会员已注销”事件和“商品已下架”事件,实则都不是直接删除会员和商品记录,而是将该记录的状态置为“已注销/已下架”状态。


显然,发生状态变更的对象有很大几率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聚合对象。毕竟聚合对象承担了发布事件的职责,而事件又是由于状态变更而产生。谁能准确地侦知状态是否变更以及何时发生变更?我想,只有拥有状态的聚合对象自身才具备这一能力。


事件风暴的建模过程



显然,围绕着“事件”为中心,事件风暴给出了一条有章可循的领域分析建模路径。领域分析建模的基础是探索业务全景的产出物,即业已识别出来的事件流,以及参与事件流的用户、策略与外部系统。整个领域分析建模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挑选任意一个与用户有关的事件,反向驱动出决策命令,该用户就是发出决策命令的人(角色)。从事件驱动出决策命令非常容易,就是将事件的过去时态转换为动宾形式的决策命令即可。


第二步:根据决策命令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推导出要发布该事件必须的前置信息,即决策所需的读模型。读模型通常由用户通过查询操作获得,可以理解为是决策命令行为的输入参数。


第三步:根据事件状态变更的目标,决定决策命令与事件之间的聚合对象。若无法确定,则保留一个空的黄色即时贴,待以后确定。


第四步:选择当前事件的后置事件。若后置事件仍然与用户有关,则重复第一步;若后置事件与外部系统有关,可以跳过该事件的建模,继续选择下一个后置事件。若事件与策略有关,在进一步细化策略对象之后,驱动出决策命令,重复第三步


以前面所示的信用卡开卡事件流为例,我们依次选择以下三个事件:


image.png


首先是审批人参与的“开卡申请已审批”事件,执行第一步,由该事件可以反向驱动出决策命令“审批开卡申请”。


第二步是根据决策命令推导出触发事件需要的读模型。审批开卡申请的前置信息是“申请”和“用户征信”,若缺乏这两个信息,审批人无法做出“审批开卡申请”的决策。


第三步是确定决策命令与事件之间的聚合对象。显然,“开卡申请已审批”事件影响到的就是申请的状态,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聚合对象:


image.png

接着进入第四步,选择下一个后置事件“卡号已生成”。该事件与策略有关,细化策略为“卡号规则”。由事件驱动出决策命令为“生成卡号”,进入第三步,识别两者之间的聚合对象。卡号的生成影响了信用卡的属性,可以认为该事件影响状态的目标对象为“信用卡”:

image.png

继续第四步,选择下一个后置事件“信用卡制作完毕”。由于该事件由外部系统发布,可以忽略该建模过程,仅仅标记外部系统即可:

image.png


通过这个简单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总结的领域分析建模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事件风暴工作坊的参与人员可以按照建模步骤一步一步执行。执行每一步都需要团队与领域专家进一步讨论和确认,保证识别出来的模型对象遵循该领域的统一语言。


在这个分析建模过程中,每个模型对象都有着建模的参考依据,包括模型对象的身份特征、彼此之间的关系、承担的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建模人员经验的依赖。

相关文章
|
测试技术 领域建模 定位技术
基于事件风暴的需求分析 | 方法案例一
事件风暴(Event Storming)源自领域驱动设计社区,由 Alberto Brandolini 在2012 年发明[1]。 事件风暴最早的名字是基于事件的建模(Event-Based Modeling),正如这个名字所暗示的,事件风暴在发明之初的核心目的是领域建模,在今天的大多数文献和实践中,事件风暴的核心关注点都是领域模型和软件架构。
3690 2
基于事件风暴的需求分析 | 方法案例一
|
4月前
|
领域建模
领域建模问题之事件风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领域建模问题之事件风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4月前
|
领域建模
领域建模问题之“读模型”在事件风暴中起什么作用
领域建模问题之“读模型”在事件风暴中起什么作用
|
6月前
|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测试技术
让智能体像孩子一样观察别人学习动作,跨视角技能学习数据集EgoExoLearn来了
【4月更文挑战第11天】EgoExoLearn是一个大规模数据集,用于模拟人类通过观察视频学习任务的能力,包含120小时的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场景视频,重点是第一人称视角和注视数据。该数据集提供多模态注释,设有跨视角动作理解等基准测试,旨在推动AI模仿人类行为的研究。尽管有挑战,如视角转换和多样性问题,但EgoExoLearn为AI学习和融入人类环境开辟了新途径。
61 1
让智能体像孩子一样观察别人学习动作,跨视角技能学习数据集EgoExoLearn来了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监控 算法
ICCV2023 | 基于动作敏感性学习的时序动作定位
ICCV2023 | 基于动作敏感性学习的时序动作定位
268 0
|
存储 设计模式 监控
流程级事件风暴
流程级事件风暴
|
数据可视化 架构师
什么是事件风暴?
什么是事件风暴?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编解码 算法
SiamRPN、SiamMask、UpdateNet、SiamAttn…你都掌握了吗?一文总结目标追踪必备经典模型(二)
SiamRPN、SiamMask、UpdateNet、SiamAttn…你都掌握了吗?一文总结目标追踪必备经典模型(二)
236 0
|
数据可视化
使用事件风暴探索业务全景
使用事件风暴探索业务全景
使用事件风暴探索业务全景
下一篇
无影云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