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创征文|云原生|kubernetes二进制1.18单master扩展为多master(一)

本文涉及的产品
应用型负载均衡 A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传统型负载均衡 C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网络型负载均衡 N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简介: 猿创征文|云原生|kubernetes二进制1.18单master扩展为多master

前言


在此前已经部署了单master节点,但,出于集群稳定性的考虑,需要将其扩展为多master。原单master部署链接:kubernetes二进制安装教程单master_zsk_john的博客-CSDN博客

计划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其中的细节还是比较多的,单master和多master的集群规划计划如下:

单master集群规划


image.png

多master集群规划


image.png

image.png

规划思路:

增加一台新的服务器,安装master节点所必须的三个组件:kube-apiserver,kube-controller-manager,kube-proxy,etcd由于已经是三个节点了,符合集群的奇数规定,因此,新服务器上不安装etcd,负载均衡软件使用的是nginx和keepalived,负载均衡不能安装在master节点上,因为会端口占用,因此,在两个work节点安装的。docker环境是不管哪个节点都必须安装的,kubelet是节点管理服务,因此,master和work节点都安装。

在实际的生产中,当然负载均衡应该是单独的部署在新服务器上。因服务器不够多,也是实验性质,因此,负载均衡安装在了两个work节点上。

扩展部署master节点步骤


一,新服务器11上面安装ntp时间服务器,与其他服务器做免密配置,设定主机名,四台服务器的hosts内容如下;

[root@centos1 nginx-offline]# cat /etc/hosts
127.0.0.1   localhost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4 localhost4.localdomain4
::1         localhost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6 localhost6.localdomain6
192.168.217.16 master  k8s-master
192.168.217.17 slave1 k8s-node1
192.168.217.18 slave2 k8s-node2
192.168.217.11 master2 k8s-master2

hosts文件通过scp命令同步到所有节点。

新服务上安装docker 环境,可简单一点,如果前面是使用二进制安装的docker,在master服务器也就是16服务器上面执行命令:

scp /usr/bin/{docker,dockerd,docker-init,docker-proxy,ctr,runc,containerd,containerd-shim} 192.168.217.11:/usr/bin/
scp /etc/docker/daemon.json master2:/etc/docker
scp /usr/lib/systemd/system/docker.service 192.168.217.11:/usr/lib/systemd/system/

在11服务器上执行命令,启动docker服务并查看docker状态是否正常:

systemctl enable docker && systemctl start docker && systemctl status docker

二,在Master2创建etcd证书目录:


mkdir -p /opt/etcd/ssl

在master节点,16服务器上,直接拷贝原有的master节点的现有文件到新服务器上,并做相关修改即可,命令如下:

scp -r /opt/kubernetes root@192.168.217.11:/opt
scp -r /opt/cni/ root@192.168.217.11:/opt
scp -r /opt/etcd/ssl root@192.168.217.11:/opt/etcd
scp /usr/lib/systemd/system/kube* root@192.168.217.11:/usr/lib/systemd/system
scp /usr/bin/kubectl root@192.168.217.11:/usr/bin

三,在master2节点,11服务器上,删除kubelet证书和kubeconfig文件:


删除的原因是kubelet服务会在启动的时候新生成这些文件,如果是旧的文件,将不会启动成功。

rm -f /opt/kubernetes/cfg/kubelet.kubeconfig
rm -f /opt/kubernetes/ssl/kubelet*

四,仍然在master2节点, 11服务器上,修改配置文件(是三个配置文件,不要遗漏了哦):


修改apiserver、kubelet和kube-proxy配置文件为本地IP:
vim /opt/kubernetes/cfg/kube-apiserver.conf
...
--bind-address=192.168.217.11 \
--advertise-address=192.168.217.11 \
...
vim /opt/kubernetes/cfg/kubelet.conf
--hostname-override=k8s-master2
vi /opt/kubernetes/cfg/kube-proxy-config.yml
hostnameOverride: k8s-master2

五,在11服务器上启动相关服务:


systemctl daemon-reload
systemctl start kube-apiserver
systemctl start kube-controller-manager
systemctl start kube-scheduler
systemctl start kubelet
systemctl start kube-proxy
systemctl enable kube-apiserver
systemctl enable kube-controller-manager
systemctl enable kube-scheduler
systemctl enable kubelet
systemctl enable kube-proxy

六,检测是否正常:


kubectl get cs
NAME STATUS MESSAGE ERROR
scheduler Healthy ok
controller-manager Healthy ok
etcd-1 Healthy {"health":"true"}
etcd-2 Healthy {"health":"true"}
etcd-0 Healthy {"health":"true"}

此时应该可以看到新的node节点了:

[root@centos1 nginx-offline]# k get no
NAME          STATUS   ROLES    AGE    VERSION
k8s-master    Ready    <none>   9d     v1.18.3
k8s-master2   Ready    <none>   172m   v1.18.3
k8s-node1     Ready    <none>   8d     v1.18.3
k8s-node2     Ready    <none>   8d     v1.18.3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存储 Kubernetes 开发者
容器化时代的领航者:Docker 和 Kubernetes 云原生时代的黄金搭档
Docker 是一种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允许开发者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打包成可移植的镜像,并在任何支持 Docker 的平台上运行。其核心概念包括镜像、容器和仓库。镜像是只读的文件系统,容器是镜像的运行实例,仓库用于存储和分发镜像。Kubernetes(k8s)则是容器集群管理系统,提供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维护等功能,支持服务发现、负载均衡、自动伸缩等特性。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实现高效的容器化应用管理和运维。Docker 主要用于单主机上的容器管理,而 Kubernetes 则专注于跨多主机的容器编排与调度。尽管 k8s 逐渐减少了对 Docker 作为容器运行时的支持,但 Doc
154 5
容器化时代的领航者:Docker 和 Kubernetes 云原生时代的黄金搭档
|
3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微服务
云原生入门与实践:Kubernetes的简易部署
云原生技术正改变着现代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方式。本文将引导你了解云原生的基础概念,并重点介绍如何使用Kubernetes进行容器编排。我们将通过一个简易的示例来展示如何快速启动一个Kubernetes集群,并在其上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无论你是云原生新手还是希望扩展现有知识,本文都将为你提供实用的信息和启发性的见解。
|
3月前
|
运维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原生技术入门:Kubernetes和Docker的协同工作
【10月更文挑战第43天】在云计算时代,云原生技术成为推动现代软件部署和运行的关键力量。本篇文章将带你了解云原生的基本概念,重点探讨Kubernetes和Docker如何协同工作以支持容器化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实际代码示例,我们将展示如何在Kubernetes集群中部署和管理Docker容器,从而为初学者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
|
3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计算
云原生入门:Kubernetes 和容器化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揭开云原生技术的神秘面纱。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我们将探索如何利用Kubernetes和容器化技术简化应用的部署和管理。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本文都将为你提供一条清晰的道路,帮助你理解和运用这些强大的工具。让我们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了解,最终能够自信地使用这些技术来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
|
2月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深入理解云原生架构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云原生架构的兴起,正在重塑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软件开发模式。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云原生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通过分析云原生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揭示它如何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
2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微服务
探索云原生技术:容器化与微服务架构的融合之旅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如何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现代软件系统。我们将通过实际代码示例,探讨如何在云平台上部署和管理微服务,以及如何使用容器编排工具来自动化这一过程。文章旨在为开发者和技术决策者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云原生时代中更好地设计、部署和维护应用。
|
3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72 3
|
3月前
|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计算
云原生架构的演进与挑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原生架构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概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云原生架构的视角。通过分析Kubernetes、Docker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微服务、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等实践案例,本文揭示了云原生架构在提高应用开发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增强系统可扩展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指出了云原生架构在安全性、复杂性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
2月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技术深度探索:重塑现代IT架构的无形之力####
本文深入剖析了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组件及其对现代IT架构变革的深远影响。通过实例解析,揭示云原生如何促进企业实现敏捷开发、弹性伸缩与成本优化,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不同于传统综述,本摘要直接聚焦于云原生技术的价值本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且具体的技术蓝图。 ####
|
2月前
|
弹性计算 运维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的崛起与未来展望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云原生架构凭借其高效、灵活和可扩展的特性,正逐渐成为企业IT战略的核心。本文旨在探讨云原生架构的定义、关键特性、实施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云原生架构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助力企业在云计算时代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