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办的阿里巴巴第四届“95公益周”主论坛上,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朝晖受邀出席并致辞。他认为,技术变革为良好公益生态的营造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并建议大家未雨绸缪,紧跟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
以下是张朝晖书记的发言全文,一起来看看他对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的思考吧!
今年论坛的题目用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这句话我在“志交会”的高峰论坛上、在“95公益周”等多个场合听大圣讲过。这句豪迈的话语,既体现了公益界超迈的价值追求,也传递了公益界内心长久而普遍的深刻期待。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做公益难在何处、何以难做?昨天晚上,我以“公益之难”为主题词进行网络搜索,搜索到的相关信息并不多,这与我的实际感受反差甚大,我知道很多开展公益活动的组织和朋友都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搜索到的一篇2017年8月对一位公益界重要人士的采访让我很惊讶,题目是“这三年 做公益比做银行更难。”读着这篇报道,结合今天的题目,我忽然想到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不易。
先说一说大有大的难处。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当公益成为“界”的时候,在传统的慈善组织比如红会之外,在大量的“草根”组织之上,出现了规模较大、实力较大、影响力较大的公益组织、公益“机构”、公益“平台”。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些“大咖”遇到的最大难处,是被信任的问题,是透明度的问题,公众和媒体较多质疑的是这些“大咖”与原生企业或资本“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我个人更加关注的是小有小的不易。中国的公益不能仅仅有“公益界”,更应该有一个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以大量“草根型”小微公益为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益生态”。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些小微组织遇到的最大不易,是被看见的问题,被承认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地实现有尊严发展的问题。在越来越热闹的公益丛林里,他们往往因自身的矮小而不被看见;面对越来越多样、对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他们往往因专业能力成长的缓慢、支持资源的缺乏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而不被承认。
我的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朋友曾经带着激愤的语调对我说,当资本和技术越来越进入公益圈的时候,一方面营造了公益繁荣的景象,另一方面,并未能同步带来小微组织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服务领域的拓展。在某些嘉年华似的盛大活动隆重上演的时候,大量的小微组织和小微项目如工蚁一般的辛劳,但真实的收获却非常可怜:他们越来越被“算法”所“算计”,在“流量”的海洋里随波逐流、茫然失措。诗人的话语可能极端一点,但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如何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呢?回到上面的话题,我想,大要有大的样子、大的担当;小要有小的追求、小的坚守。同时,整个公益界要更加主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创新应对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挑战,以创新去主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后疫情时代的新生态。
互联网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前互联网时代所累积的做公益的诸多难处,主要是如何实现公众参与方式的便捷化,在“技术公益”或“互联网公益”时代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被信任、被接受等问题的解决,并不会因技术的进步而自然实现,包括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正引领互联网世界内部深刻的技术变革,其核心是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信任互联网”变迁。技术变革为良好公益生态的营造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既要未雨绸缪,紧紧跟上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更要“洗心革面”,主动建构与时代发展、青年发展、技术发展相吻合的思维方式。
(嘉宾合照)
当前,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公益界的朋友们积极行动了起来,在“中华慈善日”前后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大家携手努力、共克时艰。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共青团是公益界长久的朋友和坚定的支持者。迄今为止,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依然是共青团在前互联网时代所发起的“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当此疫情将息未息、前路依然艰险的特殊时刻,“让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前行,以坚定的步伐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期,共同迎接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