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华做研究生课题时,通过解放军总医院梁英魁主任了解到了临床肺穿刺手术中有精度的痛点,于是从科研的角度进行研发。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获悉到我国肺癌问题的严重性。
Pinpoint创始人李卓告诉创头条记者。
“治疗成本高、生还率低成为目前我国肺癌患者的常态,而且在当前医疗设施各方面有待健全的环境下,未来肺癌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于是我就产生了做Pinpoint的初心,让结节能够在毫米级别时得到诊断和治疗,这不仅是市场的问题,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我国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李卓告诉记者,Pinpoint成立于2017年,是由清华的研究生、教授及顶尖医院的医生共同发起、研发的手术导航机器人项目。公司以肺小结节的精准、安全、快速穿刺诊疗为切入点,实现早期肺癌诊疗,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上百次动物实验,进入产品定型、申请创新医疗器械及注册阶段。公司由世界最大的硬件风险投资公司HAX投资背书,与强生、赛诺微达成商业合作,并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协和医院进行科研合作。”
立足稳健、便捷
大大缩减医疗成本
“目前,市面上肺癌患者的手术费用绝大部分在50万左右,但是我们研发的高精度自动化的光学配准算法能够不依赖于机器臂本身的精度,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将成本控制在15万人民币。”
这主要依赖Pinpoint的科研研发力量。目前,Pinpoint集合了导航机器人系统、呼吸跟踪系统、末端执行器辅助下针系统,且第二代产品将加入智能肿瘤识别和智能路径规划系统,可以全面优化手术操作流程。
“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产品拥有发表在国际顶会的配准算法,提高手术定位精度。另外,自主研发的末端执行器,实现了手术针的旋转推进释放,在保证手术入针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对医生操作的要求,将手术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Pinpoint 为了产品能够更精准、更快速、更安全,一直在不断突破。
“软件方面,14年从清华的实验室开始,我们用4年的时间迭代了2代技术,形成了当前的系统算法核心,发表在国际顶级会议上;硬件方面,我们自主研发的末端执行器,经过了8个版本的迭代,保证我们做出的产品就是最适合临床的样子,也就是医生用起来最舒服的产品。在整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合伙人崔枭,从研发、到市场、商业、管理等等方方面面都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李卓感慨。
120亿左右的市场
各线城市需求量庞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肺部的活检和治疗的整体规模在每年120亿左右,并且每年差不多以7%的增速在增长。
“我们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以大型三甲医院为标杆,逐渐渗透地方医院,赋能更多的二三线医院开展对应的手术。对于三甲医院,机器为他们解决70%到80%的简单工作,提升手术的效率,解决患者排队,缩短医生手术时间。对于更多的二三线医院,机器能够让他们开展对应的手术,将患者留在当地,体现医生的价值。”
李卓还告诉记者,依靠Pinpoint技术和成本优势,预计产品上市5年后,将覆盖10%三甲医院以及7%的二级医院,实现3亿利润。
实际上,结合目前我国特殊医疗国情,在国家推行大病不出县,公立医院药品不加价和国家药品集采逐年推广的政策下,未来基层市县医院和零售门店的成长将是中国医疗产业成长的主战场。也就是说,谁在市县基层医院具有较大竞争优势,谁就占据了未来成长的主导权。这正契合了Pinpoint下沉二三线医院的发展策略以及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我们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与各大医院以及地方医院的医生、专家建立了紧密的沟通交流渠道。他们提出了宝贵建议的同时,也对我们产品的操作简便以及微小结节的高精度定位感到惊喜,都表示了强烈的期待。我们目前与协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建立了科研合作,共同开展产品的研发,以期惠及更多的患者。”
然而,尽管市场和产品有无限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业特殊性原因,抢跑医疗赛道,创业者所面临的困境也更多。
记者了解到,医疗企业的发展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监管非常严格,一个产品从研发到取证到生产到上市,需要经历层层的考验。这是挑战,也是优势,因为一旦建立技术优势和科学的体系,将有一道天然的壁垒。
Pinpoint也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社会发展资源。此前,曾在南京建邺2019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奖项。据了解,该大赛是由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主办,建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阿里云创新中心协办,创头条承办的全国性创新创业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投入和研发也是医疗企业创业的重中之重。对此,李卓坦然表示在2018年11月获得了第一笔25万美金的风投,完成从原型机的研发到样机的生产。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融资,融资目标为1500万人民币,主要用于一代产品型检和临床,以及二代机器研发。
用科研带动临床医学的发展,Pinpoint的立足点在于为肺癌患者提高生还几率。李卓表示,“Pinpoint将继续以肺部的穿刺诊断与治疗为切入点,利用技术优势,争取扩大应用范围,在未来,最终实现多病种、多方式的全流程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