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解析MAC地址需要了解的:
以太网环境下,同一个网段的主机之间需要互相知道对方的MAC地址,才能访问。
TCP/IP协议栈从上层到下层的封装过程中,第三层封装需要知道目的IP,第二层封装需要知道目的MAC。
目的IP一般由用户手工输入,或者由应用程序填充,也可以通过名称解析系统解析得到,而目的MAC就需要使用ARP来解析。
ARP解析MAC地址的过程:
第一步:
上层应用产生数据,这里用FTP协议为例,在FTP协议中定位了目的IP。
第二步:
那么,封装的过程如下:
-
应用层:需要FTP的控制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等;
-
传输层:目的端口号为21,源为随机端口号;
-
网络层:目的IP为172.16.1.200,源IP为172.16.1.1;
-
数据链路层:因为不知道目的IP 172.16.1.200对应的MAC,所以目的IP到目的MAC的封装映射失败;
三层到二层的封装失败,由于二层是以太网,ARP的工作机制便会产生ARP Request去解析目的MAC,此时,源MAC为数据发起者的MAC,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代表所有MAC)
第三步:
ARP Request到达本网段中的所有设备上,因为目的为FFFF:FFFF:FFFF,所以所有设备都可以拆掉二层的封装,然后解读ARP数据包中需要解析的目的IP。
第四步:
目的IP不正确的设备直接忽略这个ARP请求包,目的IP正确的设备,会产生一个ARP Reply去回应这个ARP Request。
此时,二层的源MAC为被解析设备的MAC,目的为ARP解析发起者的MAC。
第五步:
数据的发起者接到ARP Reply后,将目的IP与目的MAC的对应关系添加到自己的ARP表中。
第六步:
之前未完成二层封装的FTP数据,这时重新开始封装二层头部,此时,正确的目的MAC就被封装到了整个数据帧中。
只有完成了整个TCP/IP协议栈封装的数据帧,才能正常的从主机上发出去。
这就是ARP解析MAC地址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