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6自定义类型和动态内存管理(11000字详解)

简介: BIT-6自定义类型和动态内存管理(11000字详解)

一:自定义类型

1.1:结构体

在生活中,基本数据类型可以描述绝大多数的物体,比如说名字,身高,体重,但是还有一部分物体还不足够被描述,比如说我们该如何完整的描述一本书呢?包括书的名字,价格,作者。页数,等等,由此便有了结构体这个概念

C语言中的结构体是一种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它允许我们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单元。结构体可以包含不同的数据类型,如整型、字符型、浮点型、指针等,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多个成员变量。

结构体的定义使用关键字struct,后面跟着结构体的名称和花括号。在花括号中定义结构体的成员变量,每个成员变量由数据类型和名称组成,中间用分号分隔。

例如,下面是一个定义了一个简单的学生结构体的例子:

struct Student {
    int id;
    char name[20];
    float score;
};

其中Student是结构体的名字,int id; char name[20]; float score;是结构体的成员

1.1.1结构体成员的赋值

当我们想要给结构体成员赋值时,我们可以使用点操作符(.)或箭头操作符(->),具体取决于我们的操作对象是结构体变量还是指向结构体的指针。

结构体成员的访问有两种方式:

  • 第一是通过 . 操作符
  • 第二是通过 ->操作符

下面是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struct Stu
{
  char name[20];
  int age;
  char sex[5]; 
  char id[15];
};
int main()
{
  struct Stu s = { "张三", 20, "男", "20180101" };
  printf("name = %s age = %d sex = %s id = %s\n", s.name, s.age, s.sex, s.id);
  struct Stu* ps = &s;
  printf("name = %s age = %d sex = %s id = %s\n", ps->name, ps->age, ps->sex, ps -> id);
  return 0;
}

当声明结构体的同时声明变量并进行初始化时,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struct Student {
    int id;
    char name[20];
    float score;
} sn1 = { 123456, "John Doe", 85.5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声明了一个名为Student的结构体,并创建了名为sn1的变量。同时,我们使用大括号 { } 初始化了sn1的成员变量。

  • sn1.id 被初始化为 123456
  • sn1.name 被初始化为 "John Doe",这里使用了字符数组的初始化方式
  • sn1.score 被初始化为 85.5

请注意,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方式与结构体成员的顺序要相同,如果不想相同的话可以这样:

struct Student {
    int id;
    char name[20];
    float score;
} sn1 = { .score = 85.5, .name = "John Doe", .id = 123456};

注意:

#include <stdio.h>
struct Student {
    int id;
    char name[20];
    float score;
};
int main() {
    Student sn1 = { 123456, "John Doe", 85.5 }; //这是错的
    struct Student sn1 = { 123456, "John Doe", 85.5 };//这才是正确的
    return 0;
}

1.1.2结构体的自引用

下面请问代码1和代码2哪个是正确的:

//代码1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代码2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在结构体中包含一个类型为该结构本身的成员是不可以的

第一个代码是错误的,因为在结构体Node中,next成员的类型是"struct Node"。这将导致结构体Node的大小无限增长,因为结构体包含一个嵌套的结构体实例,而嵌套的结构体实例也包含一个嵌套的结构体实例,以此类推。这会导致无限递归,使结构体的大小变得无法确定。

第二个代码是正确的。在结构体Node中,next成员的类型是指针类型"struct Node*"。这意味着next成员存储的是指向下一个结构体Node的指针,而不是实际的结构体实例。通过使用指针类型,可以避免无限递归并确保结构体的大小是固定的。

下面再来看一个代码:

//代码3
typedef struct
{
    int data;
    Node* next;
}Node;
//代码4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Node;

代码3是错误的,因为在结构体定义中使用Node* next;时,编译器尚未知道Node的定义。在代码3中,Node只是一个未知的标识符,编译器错误地指示Node未定义。

代码4是正确的,因为在结构体内部使用struct Node* next;,这样编译器可以识别Node作为结构体类型的名称,并分配正确的内存空间。这样做允许了自引用结构体,因为指针变量next指向同一类型的结构体。

因此,代码4是正确的方式来定义自引用结构体。

1.1.3 结构体内存对齐

我们都知道,在c语言中,一个int类型占4字节,一个char类型占1字节,那么对于一个结构体,我们该如何知道它的大小呢?下面看一段代码:

int main() {
    struct S3
    {
        double d;
        char c;
        int i;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3));
    return 0;
}

我们可能会觉得,double占8字节,char占1字节,int占4字节,那么这个结构体就应该占13个字节,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看运行结果:

下面讲解一下c语言的内存对齐:

  1. 第一个成员在与结构体变量偏移量为0的地址处。
  2. 其他成员变量要对齐到对齐数的整数倍的地址处。
    对齐数 = 编译器对齐数默认值与该成员大小的较小值。
    VS中默认的值为8
  3. 结构体总大小为最大对齐数(每个成员变量都有一个对齐数)的整数倍。
  4. 如果嵌套了结构体的情况,嵌套的结构体对齐到自己的最大对齐数的整数倍处,结构体的整体大小就是所有最大对齐数(含嵌套结构体的对齐数)的整数倍。

下面通过例子讲解:

int main() {
    //练习1
    struct S1
    {
        char c1;
        int i;
        char c2;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1));
    //练习2
    struct S2
    {
        char c1;
        char c2;
        int i;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2));
    //练习3
    struct S3
    {
        double d;
        char c;
        int i;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3));
    //练习4-结构体嵌套问题
    struct S4
    {
        char c1;
        struct S3 s3;
        double d;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4));
    return 0;
}

运行结果是:

下面进行讲解:

1:首先,第一个成员在0偏移量处,所以把c1放在0处

2:接着,其他成员要对齐到对齐数上,vs默认对齐数是8,而int是4字节,所以int的对齐数是4,i要放在4开头处

3:同样的,c2放在8开头处,

4:所以整个的大小为9,结构体中的最大对齐数是4,9不是4的倍数,所以要提升到12

5:所以结果为12

1:首先,第一个成员在0偏移量处,所以把c1放在0处

2:同样的,c2放在1开头处,

3:接着,其他成员要对齐到对齐数上,vs默认对齐数是8,而int是4字节,所以int的对齐数是4,i要放在4开头处

4:所以整个的大小为8,结构体中的最大对齐数是4,8刚好是4的倍数

5:所以结果为8

1:首先,第一个成员在0偏移量处,所以把d放在0处

2:同样的,c放在8开头处,

3:接着,其他成员要对齐到对齐数上,vs默认对齐数是8,而int是4字节,所以int的对齐数是4,i要放在12开头处

4:所以整个的大小为16,结构体中的最大对齐数是8,16刚好是8的倍数

5:所以结果为16

1:首先,第一个成员在0偏移量处,所以把c1放在0处

2:结构体的对齐数是是这个结构体中的最大对齐数,由上一题可以知道是8

3:所以结构体放在8开头的地方,长度为16

4:d的对齐数为8,所以要放在24处,长度为8

5:所以和为32,这个结构体中最大的对齐数是16,32刚好是16的倍数

1.1.3.1修改默认对齐数

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特定的编译指令来修改默认的对齐数。默认情况下,对齐数由编译器根据目标系统的要求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对齐数是根据结构体成员中最大对齐需求来确定的。

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pragma pack指令来设置对齐规则。该指令会告诉编译器按照指定的对齐数对结构体进行对齐。对齐数可以是任何正整数,代表以字节为单位的对齐要求。

下面是一个使用#pragma pack指令修改默认对齐数的示例:

#pragma pack(1)  // 设置对齐数为 1 字节
struct MyStruct {
    char a;
    int b;
    char c;
};
#pragma pack()  // 恢复默认对齐数
int main() {
    // 访问结构体中的成员
    struct MyStruct s;
    s.a = 'A';
    s.b = 10;
    s.c = 'C';
    return 0;
}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使用#pragma pack(1)将对齐数设置为1字节,即无论成员的类型大小为多少,都按照1字节对齐。这样可以确保结构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以最小的内存开销进行对齐。然后,我们使用#pragma pack()恢复默认对齐数。

需要注意的是,修改默认对齐数可能会影响性能和可移植性。因此,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应该谨慎使用,并确保了解目标系统的对齐需求和编译器的默认规则。

对齐数一般都是2的次方,1,2,4,8,16等等

1.1.4 结构体传参

struct S
{
  int data[1000];
  int num;
};
struct S s = { {1,2,3,4}, 1000 };
//结构体传参
void print1(struct S s)
{
  printf("%d\n", s.num);
}
//结构体地址传参
void print2(struct S* ps)
{
  printf("%d\n", ps->num);
}
int main()
{
  print1(s);  //传结构体
  print2(&s); //传地址
  return 0;
}

上面的 print1 和 print2 函数哪个好些?

答案是:首选print2函数。

函数传参的时候,参数是需要压栈,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开销。如果传递一个结构体对象的时候,结构体过大,参数压栈的的系统开销比较大,所以会导致性能的下降。所以结构体传参的时候,最好要传结构体的地址。

1.2 位段

C语言中的位段(bit-fields)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类型,用于在结构体中按位对内存进行分配。通过位段,我们可以灵活地定义和操作数据的位级别细节,例如位宽和位域的顺序。

位段的语法形式如下:

struct {
    type fieldName : width;
};

其中,type表示位段的数据类型,必须是intunsigned intsigned int其中一种;fieldName是位段的名称;width表示位域的宽度,即占用的位数。

位段的主要作用是优化内存空间的利用,可以用较少的位数占用更少的内存。在结构体中,位段可以按照成员的顺序进行紧凑排列,节省内存空间。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说明了如何使用位段:

#include <stdio.h>
struct {
    unsigned int flag1 : 1;
    unsigned int flag2 : 2;
    unsigned int flag3 : 3;
} myFlags;
int main() {
    myFlags.flag1 = 1;
    myFlags.flag2 = 2;
    myFlags.flag3 = 3;
    printf("flag1: %d\n", myFlags.flag1);
    printf("flag2: %d\n", myFlags.flag2);
    printf("flag3: %d\n", myFlags.flag3);
    return 0;
}

在上述代码中,定义了一个匿名结构体,其中包含了三个位段flag1flag2flag3flag1占用1位,flag2占用2位,flag3占用3位。

main函数中,我们对这些位段进行赋值,并使用printf函数输出它们的值。输出结果为:

flag1: 1
flag2: 2
flag3: 3

这说明了位段可以正常工作,并且按照指定的位宽正确地进行赋值和输出。

需要注意的是,位段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由于位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超过位宽所能表示的范围。此外,位段的行为在不同的编译器和平台上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兼容性。

例如:flag1的位数是1,那么它的取值就只有2种

flag2的位数是2,那么它的取值只有4种

flag3的位数是3,那么它的取值只有8种

注意:

  • 位宽不能超过所属类型的位数。比如,int类型一般有32位,因此不能超过32位。
  • 位段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位段是不跨平台的,注重可移植的程序应该避免使用位段。

位段大小的计算:

位段每次开辟空间是以int(4字节)或者char(1字节)来开辟空间的,当我们将位段中所有成员的位数加起来,小于等于32,那么这个位段就是4字节,同理,大于32小于64,就是8字节,大于64小于96就是12字节,以此类推

1.3:联合(共用体)

当涉及到在 C 语言中共享内存的需求时,联合(Union)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联合允许不同的数据类型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相同的内存位置存储不同的值。在这个过程中,联合的大小将取决于其最大成员的大小。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来说明联合的使用:

#include <stdio.h>
// 定义一个联合
union Data {
    int i;
    float f;
    char str[20];
};
int main() {
    union Data data;  // 声明一个联合变量
    printf("Memory size occupied by data : %d\n", sizeof(data));
    data.i = 10;  // 设置 data 的整数成员
    printf("data.i : %d\n", data.i);
    data.f = 220.5;  // 设置 data 的浮点数成员
    printf("data.f : %f\n", data.f);
    strcpy(data.str, "C Programming");  // 设置 data 的字符串成员
    printf("data.str : %s\n", data.str);
    printf("Memory size occupied by data : %d\n", sizeof(data));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Data 的联合,它包含了一个整数成员 i、一个浮点数成员 f 和一个字符串成员 str。在 main 函数中,我们声明了一个 data 变量,并通过打印 sizeof(data) 来显示其所占内存大小。

接下来,我们给 data 赋值并打印每个成员的值。由于联合的特性,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刻使用不同的成员。

请注意,当我们设置一个成员的值后,其他成员的值就会发生改变,因为它们共享同一内存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在打印 data.str 之后,您会看到 data.idata.f 的值改变了。

最后,我们再次打印 sizeof(data) 来显示联合的大小,你会发现它等于 str 成员数组的大小,因为字符串成员占用的内存最大。

二:动态内存管理

首先为什么存在动态内存分配,它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已经掌握的内存开辟方式有:

int val = 20;//在栈空间上开辟四个字节
char arr[10] = {0};//在栈空间上开辟10个字节的连续空间

但是上述的开辟空间的方式有两个特点:

  1. 空间开辟大小是固定的。
  2. 数组在申明的时候,必须指定数组的长度,它所需要的内存在编译时分配。

但是对于空间的需求,不仅仅是上述的情况。有时候我们需要的空间大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能够动态变换的,因此便有了动态内存分配

2.1 malloc和free

malloc() 函数是 C 语言中用于动态分配内存的函数,其原型如下:

void* malloc(size_t size);

该函数用于在运行时从堆中分配指定大小的内存空间(单位是字节),并返回一个指向该内存空间起始位置的指针。

  • 如果开辟成功,则返回一个指向开辟好空间的指针。
  • 如果开辟失败,则返回一个NULL指针,因此malloc的返回值一定要做检查。
  • 返回值的类型是 void* ,所以malloc函数并不知道开辟空间的类型,具体在使用的时候使用者自己来决定。
  • 如果参数 size 为0,malloc的行为是标准是未定义的,取决于编译器。

下面是一个使用 malloc() 函数的示例代码,说明如何动态分配一个整型数组并进行操作: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 {
    int n, i;
    int* arr;
    printf("Enter the size of the array: ");
    scanf("%d", &n);
    // 分配内存空间
    arr = (int*)malloc(n * sizeof(int));
    // 检查内存分配是否成功
    if (arr == NULL) {
        printf("Memory allocation failed.\n");
        return 0;
    }
    printf("Enter %d elements:\n", n);
    // 从键盘获取数组元素
    for (i = 0; i < n; i++) {
        scanf("%d", &arr[i]);
    }
    printf("The elements in the array are: ");
    for (i = 0; i < n; i++) {
        printf("%d ", arr[i]);
    }
    // 释放内存空间
    free(arr);
    arr = NULL;
    return 0;
}

在上述代码中,首先通过 malloc(n * sizeof(int)) 分配了一个大小为 n 个整型元素的数组所需的内存空间。然后,使用 for 循环从键盘获取用户输入的数组元素,并将其存储在动态分配的数组中。最后,使用 free() 函数释放了之前分配的内存空间,将指针设置为 NULL。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完动态分配的内存后,务必调用 free() 函数释放该内存,以避免内存泄漏问题。同时,要确保在释放内存后,将指针设置为 NULL,以防止出现悬挂指针的情况。

C语言提供了另外一个函数free,专门是用来做动态内存的释放和回收的,函数原型如下:

void free (void* ptr);

free函数用来释放动态开辟的内存。

  • 如果参数 ptr 指向的空间不是动态开辟的,那free函数的行为是未定义的。
  • 如果参数 ptr 是NULL指针,则函数什么事都不做。

malloc和free都声明在 stdlib.h 头文件中。

注意:malloc申请的空间如果不通过free释放掉,那么这个空间是不会被释放的,只有当你退出程序后,才会释放,所以对于动态空间,我们要及时通过free释放,并将指向这块空间的指针置空,避免野指针

2.2 calloc

calloc() 是 C 语言中用于动态分配内存空间的函数,它与 malloc() 函数类似。不同之处在于 calloc() 在分配内存空间的同时会将内存块中的每个字节都初始化为零。

calloc() 函数的原型如下:

void* calloc(size_t num, size_t size);

num 参数表示要分配的元素数量,size 参数表示每个元素的大小。calloc() 函数会为 num * size 个连续的字节分配内存空间,并返回一个指向分配内存空间起始地址的指针。如果内存不足,calloc() 函数会返回一个空指针(NULL)。

  • 函数的功能是为 num 个大小为 size 的元素开辟一块空间,并且把空间的每个字节初始化为0。
  • 与函数 malloc 的区别只在于 calloc 会在返回地址之前把申请的空间的每个字节初始化为全0。

举个例子:

下面是一个使用 calloc() 函数的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int *nums;
    int length;
    printf("请输入数组长度:");
    scanf("%d", &length);
    // 动态分配内存空间
    nums = (int *)calloc(length, sizeof(int));
    if (nums == NULL) {
        printf("内存分配失败!\n");
        return 1;
    }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
        printf("请输入第 %d 个元素:", i + 1);
        scanf("%d", &nums[i]);
    }
    printf("数组元素为:");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
        printf("%d ", nums[i]);
    }
    printf("\n");
    // 释放内存空间
    free(nums);
    return 0;
}

在上面的示例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 calloc() 函数动态分配了一个 length 长度的整数数组,并将起始地址保存在 nums 指针中。然后,通过遍历循环分别接收用户输入的数组元素值,并输出这些元素。最后使用 free() 函数释放了动态分配的内存空间。

2.3realloc

realloc() 函数是 C 语言中用于重新分配内存空间的函数。它可以修改先前由 malloc()calloc()realloc() 分配的内存块的大小。realloc() 函数的声明如下:

void *realloc(void *ptr, size_t size);

ptr 是一个指向要重新分配大小的内存块的指针,size 是重新分配后的新大小。函数返回一个指向重新分配后内存块的指针,如果无法分配足够的内存,则返回 NULL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演示了 realloc() 函数的用法: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 原始内存块的初始大小为 3
    int *ptr = (int *)malloc(3 * sizeof(int));
    // 分配失败的情况下,返回 NULL
    if (ptr == NULL) {
        printf("内存分配失败\n");
        return 1;
    }
    // 打印原始内存块的值
    printf("原始内存块:\n");
    for (int i = 0; i < 3; i++) {
        printf("%d ", ptr[i]);
    }
    printf("\n");
    // 将内存块重新分配为 5,即增加了 2 个元素的空间
    ptr = realloc(ptr, 5 * sizeof(int));
    // 重新分配失败的情况下,返回 NULL
    if (ptr == NULL) {
        printf("内存重新分配失败\n");
        return 1;
    }
    // 新增加的元素赋值
    ptr[3] = 4;
    ptr[4] = 5;
    // 打印重新分配后的内存块的值
    printf("重新分配后的内存块:\n");
    for (int i = 0; i < 5; i++) {
        printf("%d ", ptr[i]);
    }
    printf("\n");
    // 释放内存
    free(ptr);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 malloc() 分配了一个大小为 3 的内存块,并将其指针赋值给 ptr。然后,我们使用循环将原始

然后,我们手动为新增加的两个元素赋值,并使用循环打印重新分配后的内存块的内容。

最后,我们使用 free() 函数释放了内存块。

需要注意的是

realloc在调整内存空间的是存在两种情况:

  • 情况1:原有空间之后有足够大的空间
  • 情况2:原有空间之后没有足够大的空间

情况1

当是情况1 的时候,要扩展内存就直接原有内存之后直接追加空间,原来空间的数据不发生变化。

情况2

当是情况2 的时候,原有空间之后没有足够多的空间时,扩展的方法是:在堆空间上另找一个合适大小的连续空间来使用。这样函数返回的是一个新的内存地址。

由于上述的两种情况,realloc函数的使用就要注意一些。

2.4 有关动态内存分配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1:对NULL指针的解引用操作:

void test()
{
int *p = (int *)malloc(INT_MAX/4);
*p = 20;//如果p的值是NULL,就会有问题
free(p);
}

2:对动态开辟空间的越界访问

void test()
{
int i = 0;
int *p = (int *)malloc(10*sizeof(int));
if(NULL == p)
{
exit(EXIT_FAILURE);
}
for(i=0; i<=10; i++)
{
*(p+i) = i;//当i是10的时候越界访问
}
free(p);
}

3:对非动态开辟内存使用free释放(free的空间必须是动态开辟的)

void test()
{
int a = 10;
int *p = &a;
free(p);//ok?
}

4:使用free释放一块动态开辟内存的一部分(要释放就释放完)

void test()
{
int *p = (int *)malloc(100);
p++;
free(p);//p不再指向动态内存的起始位置
}

5:对同一块动态内存多次释放(没有free动态空间,出了test函数p就被销毁了,没有指针可以和申请的动态空间关联了,造成了内存泄漏)

void test()
{
int *p = (int *)malloc(100);
free(p);
free(p);//重复释放
}

6:动态开辟内存忘记释放(内存泄漏)

void test()
{
int *p = (int *)malloc(100);
if(NULL != p)
{
*p = 20;
}
}
int main()
{
test();
while(1);
}

三:c/c++程序内存开辟

c/c++中程序内存区域划分如图所示:

C/C++程序内存分配的几个区域:

  1. 栈区(stack):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栈区主要存放运行函数而分配的局部变量、函数参数、返回数据、返回地址等。(栈区开辟效率高)
  2. 堆区(heap):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操作系统)回收 。分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3. 数据段(静态区)(static)存放全局变量、静态数据。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 代码段:存放函数体(类成员函数和全局函数)的二进制代码。
目录
相关文章
|
安全 C++
【自定义类型:结构体,枚举,联合】内存对齐的原理和原因
【自定义类型:结构体,枚举,联合】内存对齐的原理和原因
83 0
|
编译器 Linux C语言
【C语言】自定义类型:结构体(内存对齐),枚举,联合
【C语言】自定义类型:结构体(内存对齐),枚举,联合
|
7月前
|
编译器 测试技术 C语言
【C语言】:自定义类型:结构体的使用及其内存对齐
【C语言】:自定义类型:结构体的使用及其内存对齐
81 7
|
8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C语言
自定义类型:结构体(自引用、内存对齐、位段(位域))
自定义类型:结构体(自引用、内存对齐、位段(位域))
|
8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C语言
c语言进阶部分详解(详细解析自定义类型——结构体,内存对齐,位段)
c语言进阶部分详解(详细解析自定义类型——结构体,内存对齐,位段)
78 0
|
编译器 C++
自定义类型之结构体的基础和进阶(有关位段、结构体自引用、嵌套、内存对齐、修改对齐数、结构体的传参、和offsetof宏的使用)
一、结构体基础知识 二、结构体的进阶(有关结构体的自引用,嵌套,内存对齐和内存设计) (一、)首先是结构体的嵌套 (二、)结构体的自引用 (三、)结构体的内存对齐(如何计算结构体的所占内存大小) (四、)如何修改默认对齐数 三、offsetof的意思 四、结构体的传参 五、位段的使用和注意 总结:
|
2月前
|
缓存 Prometheus 监控
Elasticsearch集群JVM调优设置合适的堆内存大小
Elasticsearch集群JVM调优设置合适的堆内存大小
393 1
|
1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深入探索Java虚拟机(JVM)的内存管理机制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Java虚拟机(JVM)内存管理机制的深入理解。通过详细解析JVM的内存结构、垃圾回收算法以及性能优化策略,本文不仅揭示了Java程序高效运行背后的原理,还为开发者提供了优化应用程序性能的实用技巧。不同于常规摘要仅概述文章大意,本文摘要将简要介绍JVM内存管理的关键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
|
2月前
|
Java
JVM内存参数
-Xmx[]:堆空间最大内存 -Xms[]:堆空间最小内存,一般设置成跟堆空间最大内存一样的 -Xmn[]:新生代的最大内存 -xx[use 垃圾回收器名称]:指定垃圾回收器 -xss:设置单个线程栈大小 一般设堆空间为最大可用物理地址的百分之80
|
2月前
|
Java
JVM运行时数据区(内存结构)
1)虚拟机栈:每次调用方法都会在虚拟机栈中产生一个栈帧,每个栈帧中都有方法的参数、局部变量、方法出口等信息,方法执行完毕后释放栈帧 (2)本地方法栈:为native修饰的本地方法提供的空间,在HotSpot中与虚拟机合二为一 (3)程序计数器:保存指令执行的地址,方便线程切回后能继续执行代码
27 3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