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一个 Kubernetes 网络插件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容器服务 Serverless 版 ACK Serverless,317元额度 多规格
容器服务 Serverless 版 ACK Serverless,952元额度 多规格
简介: 春节假期在家维护「家庭级 Kubernetes 集群」时,萌生了写一个网络插件的想法,于是基于 cni/plugin 仓库已有的轮子,写了 Village Net( https://github.com/zwwhdls/village-net )。以这个网络插件为例,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实现一个 CNI 插件。

目前容器的网络解决方案越来越多,每出现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都要为网络方案和不同的容器运行时进行适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 CNI 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春节假期在家维护「家庭级 Kubernetes 集群」时,萌生了写一个网络插件的想法,于是基于 cni/plugin 仓库已有的轮子,写了 Village Net( https://github.com/zwwhdls/village-net )。以这个网络插件为例,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实现一个 CNI 插件。

CNI 工作原理

要了解如何实现一个 CNI 插件,需要先了解 CNI 的工作原理。CNI 是 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 的缩写,是一个接口协议,用于配置容器的网络。容器管理系统提供容器所在的 network namespace 之后,CNI 负责将 network interface 插入到该 network namespace 中,并配置相应的 ip 和路由。

CNI 其实是容器运行时系统和 CNI Plugin 的一个连接桥梁,CNI 将容器的运行时的信息以及网络配置信息传递 Plugin,由各个 Plugin 实现后续工作,所以 CNI Plugin 才是容器网络的具体实现。可以总结为下面这张图:

CNI Plugin 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 CNI Plugin 是容器网络的具体实现。在集群里,每个 Plugin 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由 kubelet 通过 CNI 接口来调用每个插件执行。具体的流程如下:

CNI Plugin 可以分为三类:Main、IPAM 和 Meta。其中 Main 和 IPAM 插件相辅相成,完成了为容器创建网络环境的基本工作。

IPAM 插件

IPAM (IP Address Management) 插件主要用来负责分配IP地址。官方提供的可使用插件包括下面几种:

  • dhcp:宿主机上运行的守护进程,代表容器发出 DHCP 请求
  • host-local:使用提前分配好的 IP 地址段来分配,并在内存中记录 ip 的使用情况
  • static:用于为容器分配静态的 IP 地址,主要是调试使用

Main 插件

Main 插件主要用来创建具体的网络设备的二进制文件。官方提供的可使用插件包括下面几种:

  • bridge: 在宿主机上创建网桥然后通过 veth pair 的方式连接到容器
  • macvlan:虚拟出多个 macvtap,每个 macvtap 都有不同的 mac 地址
  • ipvlan:和 macvla n相似,也是通过一个主机接口虚拟出多个虚拟网络接口,不同的是 ipvlan 虚拟出来的是共享 MAC 地址,ip 地址不同
  • loopback:lo 设备(将回环接口设置成up)
  • ptp:veth pair 设备
  • vlan:分配 vlan 设备
  • host-device:移动宿主上已经存在的设备到容器中

Meta 插件

由CNI社区维护的内部插件,目前主要包括:

  • flannel: 专门为 Flannel 项目提供的插件
  • tuning:通过 sysctl 调整网络设备参数的二进制文件
  • portmap:通过 iptables 配置端口映射的二进制文件
  • bandwidth:使用 Token Bucket Filter (TBF) 来进行限流的二进制文件
  • firewall:通过 iptables 或者 firewalled 添加规则控制容器的进出流量

CNI Plugin 的实现

CNI Plugin 的仓库在:https://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plugins 。在里面可以看到每种类型 Plugin 的具体实现。每个 Plugin 都需要实现以下三个方法,再在 main 中注册一下。

func cmdCheck(args *skel.CmdArgs) error {
    ...
}

func cmdAdd(args *skel.CmdArgs) error {
    ...
}

func cmdDel(args *skel.CmdArgs) error {
    ...
}

以 host-local 为例,注册的方法如下,需要指明上面实现的三个方法、支持的版本、以及 Plugin 的名称。

func main() {
    skel.PluginMain(cmdAdd, cmdCheck, cmdDel, version.All, bv.BuildString("host-local"))
}

CNI 是什么

了解了 Plugin 的工作原理之后,再来看下 CNI 的具体工作原理。CNI 的仓库在:https://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 。本文分析的代码以当前最新版本 v0.8.1 为基准。

社区提供了一个工具 cnitool,是模拟 CNI 接口被调用的工具,可以在一个已存在的 network namespace 中增加或删除网络设备。

先来看下 cnitool 的执行逻辑:

func main() {
    ...
    netconf, err := libcni.LoadConfList(netdir, os.Args[2])
    ...
    netns := os.Args[3]
    netns, err = filepath.Abs(netns)
    ...
    // Generate the containerid by hashing the netns path
    s := sha512.Sum512([]byte(netns))
    containerID := fmt.Sprintf("cnitool-%x", s[:10])
    cninet := libcni.NewCNIConfig(filepath.SplitList(os.Getenv(EnvCNIPath)), nil)

    rt := &libcni.RuntimeConf{
        ContainerID:    containerID,
        NetNS:          netns,
        IfName:         ifName,
        Args:           cniArgs,
        CapabilityArgs: capabilityArgs,
    }

    switch os.Args[1] {
    case CmdAdd:
        result, err := cninet.AddNetworkList(context.TODO(), netconf, rt)
        if result != nil {
            _ = result.Print()
        }
        exit(err)
    case CmdCheck:
        err := cninet.CheckNetworkList(context.TODO(), netconf, rt)
        exit(err)
    case CmdDel:
        exit(cninet.DelNetworkList(context.TODO(), netconf, rt))
    }
}

从上面的代码中可以看出,先是从 cni 配置文件中解析出配置 netconf,然后获取 netns、containerId 等信息作为容器的运行时信息传给接口 cninet.AddNetworkList。

接下来看下接口 AddNetworkList 的实现:

// AddNetworkList executes a sequence of plugins with the ADD command
func (c *CNIConfig) AddNetworkList(ctx context.Context, list *NetworkConfigList, rt *RuntimeConf) (types.Result, error) {
    var err error
    var result types.Result
    for _, net := range list.Plugins {
        result, err = c.addNetwork(ctx, list.Name, list.CNIVersion, net, result, rt)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
    return result, nil
}

显然,该函数的作用就是按顺序执行各个 Plugin 的 addNetwork 操作。再看下 addNetwork 函数:

func (c *CNIConfig) addNetwork(ctx context.Context, name, cniVersion string, net *NetworkConfig, prevResult types.Result, rt *RuntimeConf) (types.Result, error) {
    c.ensureExec()
    pluginPath, err := c.exec.FindInPath(net.Network.Type, c.Path)
    ...

    newConf, err := buildOneConfig(name, cniVersion, net, prevResult, rt)
    ...
    return invoke.ExecPluginWithResult(ctx, pluginPath, newConf.Bytes, c.args("ADD", rt), c.exec)
}

对每个插件的 addNetwork 操作分为三个部分:

  • 首先,调用 FindInPath 函数,根据插件的类型来查找插件的绝对路径;
  • 接着,调用 buildOneConfig 函数,从 NetworkList 中提取中当前插件的 NetworkConfig 结构,而其中的 preResult 是上一个插件的执行结果。
  • 最后,调用 invoke.ExecPluginWithResult 函数,真正执行插件的 Add 操作。其中 newConf.Bytes 存放 NetworkConfig 结构以及上一个插件的执行结果编码形成的字节流;而 c.args 函数用于构建一个 Args 类型的实例,主要存储容器运行时信息以及执行 CNI 的操作信息。

事实上,invoke.ExecPluginWithResult 仅仅是一个包装函数,里面调用了一下 exec.ExecPlugin 就返回了,这里我们看一下 exec.ExecPlugin 的实现:

func (e *RawExec) ExecPlugin(ctx context.Context, pluginPath string, stdinData []byte, environ []string) ([]byte, error) {
    stdout := &bytes.Buffer{}
    stderr := &bytes.Buffer{}
    c := exec.CommandContext(ctx, pluginPath)
    c.Env = environ
    c.Stdin = bytes.NewBuffer(stdinData)
    c.Stdout = stdout
    c.Stderr = stderr

    // Retry the command on "text file busy" errors
    for i := 0; i <= 5; i++ {
        err := c.Run()
        ...
        // All other errors except than the busy text file
        return nil, e.pluginErr(err, stdout.Bytes(), stderr.Bytes())
    }
    ...
}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看到了整个 CNI 的核心逻辑,出乎意料的简单,仅仅是 exec 了插件的可执行文件,发生错误的时候重试 5 次。

至此,整个 CNI 的执行流程已经非常清晰了,简而言之,一个 CNI 插件就是一个可执行文件,从配置文件中获取网络的配置信息,从容器运行时获取容器的信息,前者以标准输入的形式,后者以环境变量的形式传给各个插件,最终以配置文件中定义的顺序依次调用各个插件,并且将前一个插件的执行结果包含在配置信息中传给下一个插件。

尽管如此,我们目前熟悉的成熟的网络插件的方案(如 calico),通常都不是依次调用 Plugin,而是只调用 main 插件,在 main 插件中调用 ipam 插件,并当场获取执行结果。

kubelet 如何使用 CNI

了解了 CNI 插件的具体工作原理之后,再来看看 kubelet 如何使用 CNI 插件。

kubelet 在创建 pod 的时候,会调用 CNI 插件为 pod 创建网络环境。源码如下,可以看到 kubelet 在 SetUpPod 函数(pkg/kubelet/dockershim/network/cni/cni.go)中调用了 plugin.addToNetwork 函数:

func (plugin *cniNetworkPlugin) SetUpPod(namespace string, name string, id kubecontainer.ContainerID, annotations, options map[string]string) error {
    if err := plugin.checkInitialized(); err != nil {
        return err
    }
    netnsPath, err := plugin.host.GetNetNS(id.ID)
    ...
    if plugin.loNetwork != nil {
        if _, err = plugin.addToNetwork(cniTimeoutCtx, plugin.loNetwork, name, namespace, id, netnsPath, annotations, options); err != nil {
            return err
        }
    }

    _, err = plugin.addToNetwork(cniTimeoutCtx, plugin.getDefaultNetwork(), name, namespace, id, netnsPath, annotations, options)
    return err
}

再来看看 addToNetwork 函数,该函数首先会去构建 pod 的运行时信息,再读取 CNI 插件的网络配置信息,即 /etc/cni/net.d 目录下的配置文件。组装好 plugin 需要的参数后调用 cni 的接口 cniNet.AddNetworkList。源码如下:

func (plugin *cniNetworkPlugin) addToNetwork(ctx context.Context, network *cniNetwork, podName string, podNamespace string, podSandboxID kubecontainer.ContainerID, podNetnsPath string, annotations, options map[string]string) (cnitypes.Result, error) {
    rt, err := plugin.buildCNIRuntimeConf(podName, podNamespace, podSandboxID, podNetnsPath, annotations, options)
    ...

    pdesc := podDesc(podNamespace, podName, podSandboxID)
    netConf, cniNet := network.NetworkConfig, network.CNIConfig
    ...
    res, err := cniNet.AddNetworkList(ctx, netConf, rt)
    ...
    return res, nil
}

模拟 CNI 的执行过程

在了解了整个 CNI 的执行流程后,我们模拟一下 CNI 的执行过程。我们用 cnitool 工具,main 插件选择 bridge,ipam 插件选择 host-local,来模拟容器网络配置。

编译 plugins

首先将 CNI Plugin 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可以执行运行官方仓库中的 build_linux.sh 脚本:

$ mkdir -p $GOPATH/src/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plugins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plugins.git  $GOPATH/src/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plugins
$ cd $GOPATH/src/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plugins
$ ./build_linux.sh
$ ls
bandwidth  dhcp      flannel      host-local  loopback  portmap  sbr     tuning   village-ipam  vrf
bridge     firewall  host-device  ipvlan      macvlan   ptp      static  village  vlan

创建网络配置文件

接着创建我们自己的网络配置文件,main 插件选择 bridge,ipam 插件选择 host-local,并指定可用 ip 段。

$ mkdir -p /etc/cni/net.d
$ cat >/etc/cni/net.d/10-hdlsnet.conf <<EOF
{
    "cniVersion": "0.2.0",
    "name": "hdls-net",
    "type": "bridge",
    "bridge": "cni0",
    "isGateway": true,
    "ipMasq": true,
    "ipam": {
        "type": "host-local",
        "subnet": "10.22.0.0/16",
        "routes": [
            { "dst": "0.0.0.0/0" }
        ]
    }
}
EOF
$ cat >/etc/cni/net.d/99-loopback.conf <<EOF
{
    "cniVersion": "0.2.0",
    "name": "lo",
    "type": "loopback"
}
EOF

创建 network namespace

$ ip netns add hdls

执行 cnitool 的 add

最后将 CNI_PATH 指定为上面编译好的插件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再运行官方仓库的 cnitool 工具:

$ mkdir -p $GOPATH/src/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git  $GOPATH/src/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
$ export CNI_PATH=$GOPATH/src/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plugins/bin
$ go run cnitool.go  add hdls-net /var/run/netns/hdls
\{
    "cniVersion": "0.2.0",
    "ip4": {
        "ip": "10.22.0.2/16",
        "gateway": "10.22.0.1",
        "routes": [
            {
                "dst": "0.0.0.0/0"
            }
        ]
    },
    "dns": {}
}#

结果表面为这个 network namespace hdls-net 分配的 ip 为 10.22.0.2,其实也就是说我们手动创建的容器 ip 为 10.22.0.2。

验证

获得了容器的 ip 后,检验是可以 ping 通的,用 nsenter 命令进入到容器的 namespace 中也可以发现该容器的默认网络设备 eth0 也创建出来了:

$ ping 10.22.0.2
PING 10.22.0.2 (10.22.0.2)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0.22.0.2: icmp_seq=1 ttl=64 time=0.039 ms
64 bytes from 10.22.0.2: icmp_seq=2 ttl=64 time=0.046 ms
64 bytes from 10.22.0.2: icmp_seq=3 ttl=64 time=0.042 ms
64 bytes from 10.22.0.2: icmp_seq=4 ttl=64 time=0.073 ms
^C
--- 10.22.0.2 ping statistics ---
4 packets transmitted, 4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3000ms
rtt min/avg/max/mdev = 0.039/0.050/0.073/0.013 ms
$ nsenter --net=/var/run/netns/hdls bash
[root@node-3 ~]# ip l
1: lo: <LOOPBACK> mtu 65536 qdisc noop state DOWN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3: eth0@if5: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state UP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be:6b:0c:93:3a:75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0

[root@node-3 ~]#

最后我们再来检查一下宿主机的网络设备,发现和容器的 eth0 相对应的 veth 设备对也创建出来了:

$ ip l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2: ens3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0c:29:9a:04:8d brd ff:ff:ff:ff:ff:ff
3: docker0: <NO-CARRIER,BROADCAST,MULTICAST,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state DOWN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02:42:22:86:98:d9 brd ff:ff:ff:ff:ff:ff
4: cni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state UP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76:32:56:61:e4:f5 brd ff:ff:ff:ff:ff:ff
5: veth3e674876@if3: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master cni0 state UP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62:b3:06:15:f9:39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0
    

Village Net

之所以选择 Village Net 作为插件的名字,是希望通过 macvlan 实现一个基于二层的网络插件。而对于一个二层网络来说,内部通讯像极了一个小村庄,通讯基本靠吼(arp),当然还有村通网的含义,虽然简陋,但足够好用。

工作原理

选择 macvlan 实现网络插件的原因在于,对于一个「家庭级 Kubernetes 集群」来说,节点的数目并不多,但是服务并不少,只能通过端口映射(nodeport)对服务进行区分,而因为所有的机器本来就在同一个交换机上,IP 相对富裕,macvlan/ipvlan 都是简单且好实现的方案。考虑到基于 mac 可以利用 dhcp 服务,甚至可以基于 mac 对 pod 的 ip 进行固定,因此便尝试使用 macvlan 实现网络插件。

但是 macvlan 在跨 net namespace 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存在独立 net namespace 时,流量会跨过 host 的协议栈,导致了基于 iptables/ipvs 的 cluster ip 无法正常工作。

当然,也正是相同原因,只是使用 macvlan 时,宿主机和容器的网络是不互通的,不过可以创建额外的 macvlan bridge 解决。

为了解决 cluster ip 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便舍弃了只是用 macvlan 的念头,使用多网络接口进行组网。

每个 Pod 都有两个网络接口,一个是基于 bridge 的 eth0,并作为默认网关,同时,在宿主机上会添加相关路由以确保可以跨节点通信。第二个接口是 bridge 模式的 macvlan,并为这个设备分配宿主机网段的 ip。

工作流程

和前面提到的 CNI 的工作流程一致,village net 也是分为 main 插件和 ipam 插件。

ipam 的主要任务是基于配置从两个网段中个分配出一个可用 IP,main 插件是基于两个网段的 IP 创建出 bridge、veth、macvlan 设备,并进行配置。

最后

Village Net 的实现还是比较简单,甚至还需要部分手动操作,比如 bridge 的路由部分。但是功能上基本达到预期,而且对 cni 的坑完整的梳理了一遍。cni 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有很多细节是在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甚至最后只是通过了若干 workaround 绕过。如果后面还有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插件上,再考虑如何优化。<( ̄▽ ̄)/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相关文章
|
3月前
|
Kubernetes 负载均衡 网络安全
Kubernetes 网络模型与实践
【8月更文第29天】Kubernetes(K8s)是当今容器编排领域的佼佼者,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式来管理容器化应用的部署、扩展和运行。Kubernetes 的网络模型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支持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和集群内外通信等功能。本文将深入探讨 Kubernetes 的网络模型,并通过实际代码示例来展示服务发现和服务网格的基本概念及其实现。
110 1
|
1月前
|
Kubernetes 网络协议 网络安全
k8s中网络连接问题
【10月更文挑战第3天】
102 7
|
1月前
|
Kubernetes 应用服务中间件 nginx
搭建Kubernetes v1.31.1服务器集群,采用Calico网络技术
在阿里云服务器上部署k8s集群,一、3台k8s服务器,1个Master节点,2个工作节点,采用Calico网络技术。二、部署nginx服务到k8s集群,并验证nginx服务运行状态。
349 1
|
2月前
|
Kubernetes 容器 Perl
Kubernetes网络插件体系及flannel基础
文章主要介绍了Kubernetes网络插件体系,特别是flannel网络模型的工作原理、配置和测试方法。
105 3
Kubernetes网络插件体系及flannel基础
|
1月前
|
Kubernetes 容器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三)数据卷挂载NFS(网络文件系统)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三)数据卷挂载NFS(网络文件系统)
122 0
|
3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网络安全
云原生入门指南:Kubernetes和容器化技术云计算与网络安全:技术融合的新篇章
【8月更文挑战第30天】在云计算的浪潮中,云原生技术如Kubernetes已成为现代软件部署的核心。本文将引导读者理解云原生的基本概念,探索Kubernetes如何管理容器化应用,并展示如何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
15天前
|
JSON Kubernetes 容灾
ACK One应用分发上线:高效管理多集群应用
ACK One应用分发上线,主要介绍了新能力的使用场景
|
16天前
|
Kubernetes 持续交付 开发工具
ACK One GitOps:ApplicationSet UI简化多集群GitOps应用管理
ACK One GitOps新发布了多集群应用控制台,支持管理Argo CD ApplicationSet,提升大规模应用和集群的多集群GitOps应用分发管理体验。
|
1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云计算
云原生之旅:Kubernetes 集群的搭建与实践
【8月更文挑战第67天】在云原生技术日益成为IT行业焦点的今天,掌握Kubernetes已成为每个软件工程师必备的技能。本文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际代码示例,引导你从零开始搭建一个Kubernetes集群,并探索其核心概念。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希望巩固知识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云原生世界的大门。
110 17
|
1月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微服务
微服务实践之使用 kube-vip 搭建高可用 Kubernetes 集群
微服务实践之使用 kube-vip 搭建高可用 Kubernetes 集群
9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