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算法之分类回归树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2】

简介: [上一篇](https://www.atatech.org/articles/158334)文章主要介绍了分类树,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回归树,我们知道,分类决策树的叶子节点即为分类的结果;同理,回归树的叶子节点便是连续的预测值。那么,同样是回归算法,线性回归和决策树回归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前者拟合的是一条直线,而后者却可以拟合非线性的数据,如下图中的数据就是用线性回归来拟合的: ![]

上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分类树,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回归树,我们知道,分类决策树的叶子节点即为分类的结果;同理,回归树的叶子节点便是连续的预测值。那么,同样是回归算法,线性回归和决策树回归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前者拟合的是一条直线,而后者却可以拟合非线性的数据,如下图中的数据就是用线性回归来拟合的:

当数据呈现非线性分布时,例如下面的数据,假设它统计了流行歌手的喜好程度和年龄的关系,该系数值在 10 岁之前很低,接着在 10 到 20 岁时达到最高,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该兴趣度会逐渐下降,如图所示:

上面的数据如果用线性回归来拟合,是这样的:

很明显,这样做会得到较大的 Bias,那么该数据就不应该使用线性回归这种简单的模型来表征,此时就需要用到非线性模型了,而回归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下边左图便是使用回归树对该数据进行拟合的结果,而右边是这棵树具体的样子:当 age 小于等于 13 时,结果为 1.228;age 大于 31 时,结果是 0.41;age 在 (13, 21] 的区域,结果为 100,剩下区域的结果为 54。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棵回归树是如何构建的

构建回归树

首先,我们在整个样本空间中选择一个阈值,该阈值可以将样本分为两部分,接下来分别对这两部分求出它们的均值,以均值作为预测值,计算所有数据的真实值到预测值之间的 SSR(Sum of Squared Residuals),SSR 本质上和 MSE(Mean Squared Error)的概念是一致的,都是衡量整体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该差异越小越好。

以本数据为例,刚开始我们选择的阈值 threshold 为 1,则下图中的样本被阈值(虚线)分为两部分,然后分别对左右两边的数据求平均,结果如图中两条水平实线所示,以水平线作为每个区域的预测值,接着我们对每个点,求它们离均值之间的差的平方(误差的平方),并把它们加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 SSR。

上图中的 SSR 为

$$ SSR = (0-0)^2 + (0-35.8)^2 + ... + (0-35.8)^2 = 31358 $$

每算完一个 SSR,都要改变阈值,用同样的方法在新的分类下算一个新的 SSR,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遍历完所有可能的域值,此时我们就可以作出一个「域值-SSR」的关系图,如下:

以上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阈值,可以使得 SSR 达到最小,而可以使 SSR 最小的域值就是我们的树根。反过来理解一下,即我们需要在特征空间(定义域)找到一个值,该值把样本分为两类,分别对应了 2 个不同的预测结果,此预测结果和样本真实值(值域)之间的差异要越小越好,在本例中,该值为 13,示意图如下:

和分类树一样,只要确定了树根的构建算法,后面构造其他节点实际上和构造树根是一模一样的,以上图为例,即分别以树的左右两边的子样本空间为整个样本空间,继续构造子样本空间的“树根”,实际上这就是递归,同时在递归的过程中,随着树的节点不断分裂,我们得到的残差(SSR)会越来越小。

需要注意的是,决策树如果不设限制,它的节点可以无限分裂下去,直到叶子节点中只包含 1 个元素为止,此时整棵树的残差达到最小值 0,这样做会让我们的模型在训练时得到很低的 Bias,但可想而知的是它的泛化能力很弱,即 Variance 很高,于是便过拟合了,这也是决策树容易过拟合的原因。

为了防止过拟合,通常有 2 个参数可以设置,一个是树的高度,另一个是叶子节点中最小样本的个数,本文中的模型对这两个参数的设置分别是 3 和 4;在真实环境中,叶子节点的样本数一般会设在 20 以上。

多维度特征的回归树

上面例子是使用单特征(年龄)来构建回归树,真实项目往往会有多个特征,此时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在原来的数据集中增加两个特征:性别和月支出,如下

年龄 性别 月支出 流行歌手喜好度
3 male 300 0
7 female 300 5
13 female 500 90
17 male 500 85
18 female 500 99
25 male 4000 75
30 female 5000 40
35 male 7000 0

现在我们知道了,构造决策树的要点在于树根的构造,多个特征的话,我们需要分别对每个特征,找出可以使 SSR 最低的阈值,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对年龄来说,可使 SSR 最低的域值是 「age<=7」,此时 $SSR_{age}=7137$;

同理,对月支出来说,可使 SSR 最低的域值是 「expense<=300」,此时 $SSR_{expense}=7143$。

而性别这个特征比较特别,它只有一个阈值,其 $SSR_{gender}=12287$。

以上三个数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上面的表格自己算一下,最终我们选择 SSR 最低的特征及其阈值作为根节点,即「age<=7」。

知道根节点如何产生后,后面节点的生成就好办了,于是多维特征的回归树我们也构建出来了。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回归决策树的生成算法,及回归树中比较重要的参数为:树的深度和叶子节点中最小的样本数,这两个参数可以防止过拟合问题。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从多个特征维度来产生回归树,它和单维度特征的区别在于,每产生一个节点前,都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 $SSR_{min}$ 及其对应的阈值,最后取其中最小的 $SSR_{min}$ 对应的特征和阈值作为该节点。

参考资料:Regression Trees, Clearly Explained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
11天前
|
存储 算法 测试技术
【C++数据结构——树】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头歌教学实验平台习题) 【合集】
本任务旨在实现二叉树的遍历,包括先序、中序、后序和层次遍历。首先介绍了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定义,并通过C++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定义二叉树节点及构建二叉树。接着详细讲解了四种遍历方法的递归实现逻辑,以及层次遍历中队列的应用。最后提供了测试用例和预期输出,确保代码正确性。通过这些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二叉树遍历的核心思想与实现技巧。
35 2
|
2月前
|
算法
树的遍历算法有哪些?
不同的遍历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深度优先搜索常用于搜索、路径查找等问题;广度优先搜索则在图的最短路径、层次相关的问题中较为常用;而二叉搜索树的遍历在数据排序、查找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47 2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深入探索机器学习中的决策树算法
深入探索机器学习中的决策树算法
48 0
|
3月前
|
存储 算法 关系型数据库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二一:多路查找树、二叉树与B树、2-3树、B+树、B*树。(本章为了解基本知识即可,不做代码学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多路查找树的基本概念,包括二叉树的局限性、多叉树的优化、B树及其变体(如2-3树、B+树、B*树)的特点和应用,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数据结构在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效率。
40 0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二一:多路查找树、二叉树与B树、2-3树、B+树、B*树。(本章为了解基本知识即可,不做代码学习)
|
3月前
|
存储 缓存 分布式计算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一:学习前的准备,数据结构的分类,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关系,实际编程中遇到的问题,几个经典算法问题
这篇文章是关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学习指南,涵盖了数据结构的分类、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关系、实际编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几个经典的算法面试题。
46 0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一:学习前的准备,数据结构的分类,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关系,实际编程中遇到的问题,几个经典算法问题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探索机器学习中的决策树算法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决策树算法,一种在机器学习中广泛使用的分类和回归方法。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算法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一个代码示例来直观展示如何利用决策树解决实际问题。无论你是机器学习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指导。
|
3月前
|
移动开发 算法 前端开发
前端常用算法全解:特征梳理、复杂度比较、分类解读与示例展示
前端常用算法全解:特征梳理、复杂度比较、分类解读与示例展示
43 0
|
3月前
|
存储 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十六:树的知识、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前序、中序、后序、层次)、二叉树的查找(前序、中序、后序、层次)、二叉树的删除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树和二叉树的基础知识,包括树的存储方式、二叉树的定义、遍历方法(前序、中序、后序、层次遍历),以及二叉树的查找和删除操作。
40 0
|
4天前
|
算法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计算机视觉
基于Retinex算法的图像去雾matlab仿真
本项目展示了基于Retinex算法的图像去雾技术。完整程序运行效果无水印,使用Matlab2022a开发。核心代码包含详细中文注释和操作步骤视频。Retinex理论由Edwin Land提出,旨在分离图像的光照和反射分量,增强图像对比度、颜色和细节,尤其在雾天条件下表现优异,有效解决图像去雾问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