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经历了哪些变迁? | 《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之一

简介: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全球范围内对5G应用和需求、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对于在通信行业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和在校学生,以及关心移动无线通信技术 5G技术和应用的读者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G丛书
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
image.png
(瑞典)Afif Osseiran
(西)Jose F. Monserrat
(德)Patrick Marsch 著
陈明,缪庆育,刘愔 译

第1章 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变迁

1.1历史回顾

诞生于 21 世纪的信息通信技术(又称 ICT 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两个主要产业的融 合,即电信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融合。本书的目的是描述移动通信产业第五代技术的发 展趋势,这些技术将实现多种通信服务的增强融合,在包括连接、信息处理、数据存储 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中,实现内容的分发、通信和运算。这些技术的 巩固和加强模糊了传统的技术功能的边界。例如,计算和存储嵌入到通信基础设施之中, 流程控制分布于互联网之上,而运算功能迁移到集中的云计算环境之中。

1.2工业和技术革命: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ICT 产业源于电信产业和(计算机)互联网产业的结合,并给信息和通信服务的供给 和分发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大量被广泛使用的移动连接设备,推动社会进一步深入变革, 社会变得更加网络化和连接化,从而在经济、文化和技术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人类社会正 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这个过程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技术(IT)的成熟和20世纪80年代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下一 代 ICT 产业中日趋成熟的前沿包括,构建在不同的场景中,同时满足服务需求差异巨大 的交付框架,满足大量的不同需求,例如,来自和去往互联网的个人媒体交付,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并将安全和移动性作为可以配置的功能引入所有通信服务。有人将其 称为工业革命的第四阶段 [1]。 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如图 1.1 所示。 第一阶段始于英国(大约 1760—1840 年),其间诞生了动力织布机和蒸汽机。在随 后的几十年里,12 世纪的农业经济迅速转型为工业经济,用于生产货物的机器大行其道。
image.png
第二阶段(大约 1840—1914 年)始于贝西默钢铁生产程序,这一阶段实现了早期工业电气化,大规模工业制造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电气化生产线上的工人分工更加专业,从而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制造。
第三阶段(大约1950—2010年)主要归功于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PLC)的发明。这些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流程自动化和产能。
第四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通过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万物互联,无处不在地连接设备和物品,推动工业自动化水平再次飞跃。
人们期待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提供了进入工业革命第四阶段的途径。因为它将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无线通信,延伸到人与物全连接的世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5G包括了:

  • 连接成为人与物的标准配置;
  • 关键和海量的机器连接;
  • 新的频段和监管制度;
  • 移动和安全成为网络功能;
  • 通过互联网的内容分发集成;
  • 网络边缘处理和存储;
  • 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从 1G 到 4G

图 1.2 给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婴儿期(第一代无线通信1G)到 2020 年(第五代移动通信5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主要历程见图 1.2。
image.png
第一代商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部署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2],但市场渗透率很低。 1981 年诞生了第一代移动蜂窝系统(1G),包括北欧国家部署的北欧移动电话系统 (NMT) ,德国、葡萄牙和南非部署的 C-Netz 系统,英国部署的TACS 系统和北美部署 的 AMPS 系统。1G 由于采用模拟技术而被称为模拟标准,通常采用调频信号和数字信令信道。1982 年欧洲邮电管理大会(CEPT)决定开发泛欧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即处于2G统治地位的 GSM 系统,1991 年 GSM 开始国际部署。2G的标志是实现了数字发 送技术和交换技术。数字技术有效地提升了话音质量和网络容量,同时引入了新服务和 高级应用,例如用于文本信息的存储和转发的短消息。
设计 GSM 系统的首要目的是实现欧洲数字语音服务的国际漫游。与 1G 仅使用 了 FDMA 相比,GSM 采用了混合的时分多址(TDMA) / 频分多址(FDMA)技术。与 此同时,全球其他的 2G 系统也在部署过程中,并且相互竞争。这些 2G 技术包括:(1)北美的 NA-TDMA(TIA/EIA-122)标准;(2) CDMAOne(TIA/EIA IS-22A) [2];(3) 仅用于日本的个人数字蜂窝系统(PDC)。2G 的演进又称为 2.5G,在语音和数据电路交换之上,引入了数据分组交换的业务。主要的 2.5G 标准包括 GPRS 和 TIA/EIA-221, 二者分别是 GSM 和 TIA/EIA-p2A 的演进版。此后不久,GSM 进一步演进为 EDGE 和 EGPRS。其性能增强主要是采用了更高级的调制和编码技术。GSM/EDGE 在 3GPP 标准继续演进,并且在最新的版本里支持更宽的带宽和载波聚合技术。
2G 系统商用不久,业内就开始准备和讨论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同时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委员会(ITU-R)制定了国际移动通信系统 2000(IMT-2000)的要求。1998 年 1 月,两个基于 CDMA 技术的标准被欧洲通信标准协会(ETSI)接纳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分别是宽带 CDMA(WCDMA)和时分 CDMA(TD-CDMA)技术。 UMTS 成为主要的 3G 移动通信系统,并且是最早达到 IMT-2000 要求的技术。最终有6个空中接口技术满足IMT-2000要求,包括3个基于CDMA的技术,1 个GSM/EDGE 的新版本(称为UWC-136)和另外2 个基于OFDMA的技术 [5]。如图 1.2 所示,在 3G 合作伙伴项目(3GPP)的框架内,制定了被称为 3G 演进的新技术规范,即 3.5G。这一演进技术建议包括两个无线接入网络(RAN)技术和一个核心网演进建议。
第一个 RAN 技术是 3GPP2 制定的基于cdma2000 的演进版本 1xEV-DO 和 1xEVDV。第二个 RAN 技术是高速数据分组接入技术(HSPA)。HSPA 由 3GPP R5 版加入下 行 HSPA(HSDPA)和 3GPP R6 版加入上行 HSPA(HSUPA)组成。二者都是为了提升数 据速率,下行提高到 14.6Mbit/s,上行提高到 5.76Mbit/s。在 MIMO 引入后,速率获得 进一步提升。HSPA 技术基于 WCDMA 并且完全后向兼容。CDMA 1xEV-DO 在 2003 年 开始部署,HSPA 和 CDMA 1x EV-DV 于 2006 年实现商用。
所有 3GPP 标准始终保持着新功能后向兼容的理念。这也体现在 HSPA 的进一步演 进 HSPA+,该技术通过载波聚合获得更高的速率,但不影响原有终端正常使用。 第二个UMTS演进技术,也被商业上认为是4G技术,称为LTE7,包括了新的基于正交频分多址(OFDMA)的空中接口,新的网络架构和新的称为SAE/EPC的核心网(CN)。 LTE与UMTS并不后向兼容,并期望在2007年的世界无线电大会(WRC)获得更多的频谱。这个标准设计灵活,可以部署在从1.4MHz到20MHz的不同带宽的载波上。
LTE 标准实现了系统容量的大幅提升,其设计使蜂窝网络脱离了电路交换的功能。与之前的通信系统相比,这一改进显著降低了成本。2007 年年底,第一个 LTE 版本得 到 3GPP 批准,称为 LTE R8 版本。这一版本的峰值速率约为 326Mbit/s,和以前的系统 相比频谱利用效率获得了提升,并显著降低了时延(下降到20ms)。与此同时,ITU-R 提出了 IMT-2000 的后续要求(IMT-Advanced)作为制定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称 要求。LTE R8 版本并不能达到 IMT-Advanced 的要求,因此被认为是前 4G 技术。这 些要求后来有所放松,因此 LTE 被统一认为是 4G 技术。技术上,3GPP LTE R10 版本 和 IEEE 802.16m(又称 WiMAX)是最早满足 IMT-Advanced 要求的空中接口技术。而 WiMAX 尽管被批准成为 4G 标准,但没有被市场广泛接受,最终被 LTE 取代。与 R8 版本相比,LTE R10 版本新增了高阶 MIMO 和载波聚合的技术,从而提升了容量和速率,利用高达 100MHz 的载波聚合带宽可以达到 3Gbit/s 下行峰值速率和 1.5Gbit/s 上行峰值速率。其中下行采用 8x8 MIMO,上行采用 4x4 MIMO。
3GPP 对于 LTE 的标准化工作持续进行,包括 R11 版本到 R13 版本,以及后续版本。 LTE R11 版本通过引入载波聚合、中继和干扰消除技术优化了 LTE R10 版本的容量。同时,增加了新的频谱以及多点协同发送和接收(CoMP)技术。
在 2015 年 3 月冻结的 LTE R12 版本增加了异构网络和更高级的 MIMO 以及 FDD/ TDD载波聚合。另外增加了一些回传和核心网负载均衡的功能。接下来LTE R11和R13版 本,为了支持机器类通信(MTC),例如传感器和电动装置,引入了新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包 括LTE-M和窄带物联网NB-IoT) 9。这些新技术提升了覆盖,延长了电池的续航能力,降低 了终端成本。R13版本为了获得极高的移动宽带速率引入高达32载波的载波聚合技术。
截至 2015 年年中,全球蜂窝移动用户数达到74.9 亿 [11],其中 GSM/EDGE,包括以 数据通信为目标的 EGPRS 主宰了无线接入网络。GSM 市场份额达到 57%(其用户数达到 42.6 亿) ,但是 GSM 的连接数已经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另一方面,3G(包括 HSPA) 的用户数从 2010 起不断上升,达到 19.4 亿,市场占有率达到26%。爱立信移动报告预 测 2020 年 WCDMA/HSPA 的用户数将达到顶峰,之后将会下降 [12]。处于 4G 主导地位的 LTE 技术截至 2015 年年底,发展用户 9.1 亿(市场份额 12%) ,预计 2021 年达到 41 亿用 户 [12],从而成为用户数最多的移动通信技术。图 1.3 展示了目前市场上的 3GPP 技术。总 体趋势是越来越广的频谱分布,更高的带宽,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更低的时延。
image.png

1.4从移动宽带到极限移动宽带

5G极限移动宽带(xMBB)服务满足人们面向 2020 年,对极高数据速率的持续渴望。 对视频业务的广泛需求和对诸如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的兴趣推动了高达若干吉比特每秒 的速率要求。5G 技术使无线网络获得当前只能由光纤接入实现的速率和服务。感知互 联网进一步增加了对低时延的诉求。当低时延和高峰值速率需要同时满足时,就对网络 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物联网(IoT)和 5G 的关系

近几年来,有几个不同的概念描述 ICT 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即物联网(IoT),信 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和机器类通信(M2M),但这些概念各有侧重。
(1)物联网(IoT),又被称为“万物互联” (IoE),强调了互联网连接的所有对象(包 括人和机器)都拥有唯一的地址,并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通信 [13]。
(2)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强调通过通信系统对计算过程和物理过程(诸如传 感器,人和物理环境)的集成。特别是该物理过程在数字化(信息)系统中可以被观察、监视、控制和自动化处理。嵌入式计算和通信能力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 现代化的电网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典型的 CPS 系统 [14]。
(3)机器类通信(M2M)被用来描述机器之间的通信。尽管数字处理器在不同的层 次嵌入到工业系统中的历史已经有很多年,但新的通信能力将会在大量的分布式处理器 之间实现连接,并使得原本本地的数字监控和控制提升到更广泛的系统级别,甚至是全 球的范围。4G 和 5G 就可以提供这些通信能力。不仅如此,当所有的目标被无线技术和 互联网连接,并且当计算和存储也分布在网络中时,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和物联 网(IoT)的区别就消失了。因此,无线移动通信是物联网(IoT)的重要赋能者。特别 是 5G 将赋能新的物联网用例(例如低时延和高可靠性需求的用例),以及其他无线通信 系统尚未涉足的经济领域。
第二节:如何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

相关实践学习
钉钉群中如何接收IoT温控器数据告警通知
本实验主要介绍如何将温控器设备以MQTT协议接入IoT物联网平台,通过云产品流转到函数计算FC,调用钉钉群机器人API,实时推送温湿度消息到钉钉群。
阿里云AIoT物联网开发实战
本课程将由物联网专家带你熟悉阿里云AIoT物联网领域全套云产品,7天轻松搭建基于Arduino的端到端物联网场景应用。 开始学习前,请先开通下方两个云产品,让学习更流畅: IoT物联网平台:https://iot.console.aliyun.com/ LinkWAN物联网络管理平台:https://linkwan.console.aliyun.com/service-open
相关文章
|
1月前
|
自动驾驶 物联网 5G
|
26天前
|
物联网 5G 智能硬件
介绍频段、带宽、频率、调制、解调等基础术语,以及Wi-Fi、蓝牙、ZigBee、UWB、LTE、5G等常见无线通信技术
在无线通信领域,专业术语是理解技术的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频段、带宽、频率、调制、解调等基础术语,以及Wi-Fi、蓝牙、ZigBee、UWB、LTE、5G等常见无线通信技术,还涵盖了信号传播、信道容量、信噪比等深入概念。通过本文,你将掌握无线技术的核心知识,成为半个无线专家。
54 4
|
1月前
|
边缘计算 物联网 5G
5G小基站技术:解决室内覆盖难题
【10月更文挑战第25天】
85 5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数据挖掘
跨界融合:AI与5G技术如何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结合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高速、低延迟的5G网络和AI的数据分析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智能化网络运维、增强网络功能和多行业的实际应用。文中提供了网络流量预测和故障预测的示例代码,展示了技术的实际应用潜力。
45 1
|
1月前
|
运维 安全 5G
|
1月前
|
传感器 安全 物联网
5G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的未来
【10月更文挑战第26天】
64 1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
2月前
|
自动驾驶 5G
5G技术中的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的应用区别
5G技术中的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的应用区别
464 63
|
1月前
|
传感器 监控 自动驾驶
|
1月前
|
安全 自动驾驶 物联网
5G技术概览: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
68 1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实验场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