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uni-app
本文适合对象:
- 已经通过uni-app官网对产品概念有了了解,看过uni-app的官方视频介绍
- 熟悉h5,但对小程序、vue不了解
传统的h5只有1端,即浏览器。而uni-app可跨7端,虽仍属前端,与传统h5有不同。
如果你对h5比较了解,可通过本文快速了解uni-app。
网络模型的变化
以前网页大多是b/s,服务端代码混合在页面里;
现在是c/s,前后端分离,通过ajax获取json数据。
文件类型变化
以前是.html文件,现在是.vue文件
文件内代码架构的变化
以前一个html大节点,里面有script和style节点;
现在template是一级节点,用于写tag组件,script和style是并列的一级节点,也就是有3个一级节点
以前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head>
<body>
</body>
</html>
现在。这个叫vue单文件组件规范sfc
<template>
<view>
注意必须有一个view,且只能有一个根view。所有内容写在这个view下面。
</view>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
</script>
<style>
</style>
外部文件引用方式变化
以前通过script src、link href引入外部的js和css;
现在是es6的写法,import引入外部的js模块(注意不是文件)或css
以前
<script src="js/jquery-1.10.2.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link href="css/bootstrap.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现在
js要require进来,变成了对象。
<script>
var util = require('../../../common/util.js'); //在hello uni-app的common目录有一个工具类js,可以在hello uni-app中搜索这个例子查看。
var graceChecker = require("../../../common/graceChecker.js"); //在hello uni-app的common目录有一个graceChecker.js,它module.exports导出为了模块。
import * as echarts from '/components/echarts/echarts.simple.min.js'; //将js导入并重命名为echarts,然后使用echarts.来继续执行方法。在hello uni-app有示例
</script>
css外部文件导入
<style>
@import "./common/uni.css";
.uni-hello-text{
color:#7A7E83;
}
</style>
全局样式,在根目录下的app.vue里写入,每个页面都会加载app.vue里的样式。
另外,vue支持组件导入,可以更方便的封装一个包括界面、js、样式的库。
如下是导入一个角标的组件库,在页面上显示一个abc并且右上角有个数字角标1,详见
<template>
<view>
<uni-badge text="abc" :inverted="true"></uni-badge><!--3.使用组件-->
</view>
</template>
<script>
import uniBadge from "../../../components/uni-badge.vue";//1.导入组件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
},
components: {
uniBadge //2.注册组件
}
}
</script>
组件/标签的变化
以前是html标签,现在是小程序标签
具体说来:
- div 改成 view
- span、font 改成 text
- a 改成 navigator
- img 改成 image
- input 还在,但type属性改成了confirmtype
- form、button、checkbox、radio、label、textarea、canvas、video 这些还在。
- select 改成 picker
- iframe 改成 web-view
- ul、li没有了,都用view替代
- audio 不再推荐使用,改成api方式,背景音频api文档
其实老的HTML标签也可以在uni-app里使用,uni-app编译器会在编译时把老标签转为新标签。但不推荐这种用法,调试H5端时容易混乱,基于元素的选择器也会出问题。
除了改动外,新增了一批手机端常用的新组件
- scroll-view 可区域滚动视图容器
- swiper 可滑动区域视图容器
- icon 图标
- rich-text 富文本(不可执行js,但可渲染各种文字格式和图片)
- progress 进度条
- slider 滑块指示器
- switch 开关选择器
- camera 相机
- live-player 直播
- map 地图
-
cover-view 可覆盖原生组件的视图容器
cover-view需要多强调几句,uni-app的非h5端的video、map、canvas、textarea是原生组件,层级高于其他组件。如需覆盖原生组件,比如在map上加个遮罩,则需要使用cover-view组件
除了内置组件,还有很多开源的扩展组件,把常用操作都进行封装,DCloud建立了插件市场收录这些扩展组件,详见插件市场
js的变化
js的变化,分为运行环境变化、数据绑定模式变化、api变化3部分。
- 运行环境从浏览器变成v8引擎
标准js语法和api都支持,比如if、for、settimeout、indexOf等。
但浏览器专用的window、document、navigator、location对象,只有在浏览器中才有,app和小程序都不支持。
可能有些人以为js等于浏览器里的js。其实js是ECMAScript组织管理的,浏览器中的js是w3c组织基于js规范补充了window、document、navigator、location等专用对象。
在uni-app的各个端中,除了h5端,其他端的js都运行在一个独立的v8引擎下,不是在浏览器中,所以浏览器的对象无法使用。如果你做过小程序开发,对此应当很了解。
这意味着依赖document的很多HTML的库,比如jqurey无法使用。
当然app和小程序支持web-view组件,里面可以加载标准HTML,这种页面仍然支持浏览器专用对象window、document、navigator、location。
- 以前的dom操作,改成vue的MVVM模式
现在前端趋势是去dom化,改用mvvm模式,更简洁的写法,大幅减少代码行数,同时差量渲染性能更好。
uni-app使用vue的数据绑定方式解决js和dom界面交互的问题。
如果你想改变某个dom元素的显示内容,比如一个view的显示文字:
以前是给view设id,然后js里通过选择器获取dom元素,进一步通过js进行赋值操作,修改dom元素的属性或值。
如下演示了一段代码,页面中有个显示的文字区和一个按钮,点击按钮后会修改文字区的值
<html>
<head>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function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pana").innerText="456"
})
function changetextvalue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pana").innerText="789"
}
</script>
</head>
<body>
<span id="spana">123</span>
<button type="button" onclick="changetextvalue()">修改为789</button>
</body>
</html>
现在的做法,是vue的绑定模式,给这个dom元素绑定一个js变量,在script中修改js变量的值,dom会自动变化,页面会自动更新渲染
<template>
<view>
<text>{{textvalue}}</text><!-- 这里演示了组件值的绑定 -->
<button :type="buttontype" @click="changetextvalue()">修改为789</button><!-- 这里演示了属性和事件的绑定 -->
</view>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textvalue:"123",
buttontype:"primary"
};
},
onLoad() {
this.textvalue="456"//这里修改textvalue的值,其实123都来不及显示就变成了456
},
methods: {
changetextvalue() {
this.textvalue="789"//这里修改textvalue的值,页面自动刷新为789
}
}
}
</script>
如果你学过小程序的数据绑定,但不了解vue,要注意:
- 小程序的数据绑定参考了vue,但自己修改了一些。在uni-app中只支持标准的vue,不支持小程序的数据绑定语法
- 小程序里的setData在uni-app里并不存在,因为vue是自动双向数据绑定的。直接通过赋值方式修改数据,如果数据绑定到界面上,界面会自动更新渲染
- js api的变化
因为uni-app的api是参考小程序的,所以和浏览器的js api有很多不同,如
- alert,confirm 改成 uni.showmodel
- ajax 改成 uni.request
- cookie、session 没有了,local.storage 改成 uni.storage
uni-app的js api还有很多,但基本就是小程序的api,把wx.xxx改为uni.xxx即可。详见
uni-app在不同的端,支持条件编译,无限制的使用各端独有的api,详见条件编译
css的变化
标准的css基本都是支持的。
选择器有2个变化:*选择器不支持;元素选择器里没有body,改为了page。微信小程序即是如此。
page{
}
单位方面,px无法动态适应不同宽度的屏幕,rem只能用于h5、rpx只能用于微信小程序。为此uni-app新增了 upx ,通吃所有端、所有屏幕宽度的动态单位 upx文档
uni-app推荐使用flex布局,并默认就是flex布局。这是通吃所有端的新一代布局方案,相关教程可自行百度。
注意背景图和字体文件尽量不要大于40k。会影响性能。如果非要大于40k,需放到服务器侧远程引用或base64后引入,不能放到本地作为独立文件引用。在小程序里,其实小于40k的文件在css里也无法引用,uni-app编译器在编译时自动做了处理,把小于40k的文件编译为base64方式。
工程结构和页面管理
uni-app的工程结构有单独的要求,详见
每个可显示的页面,都必须在 pages.json 中注册。如果你开发过小程序,那么pages.json类似app.json。如果你熟悉vue,这里没有vue的路由,都是在pages.json里管理。
原来工程的首页一般是index.html或default.html,是在web server里配的。而uni-app的首页,是在pages.json里配的,page节点下第一个页面就是首页。往往在/pages/xx的目录下。
app和小程序中,为了提升体验,页面提供了原生的导航栏和底部tabbar,注意这些配置是在pages.json中做,而不是在vue页面里创建,但点击事件的监听在显示的vue页面中做。
在vue中,以前的事件监听概念改为了生命周期概念。详见uni-app生命周期
如果你熟悉小程序开发的话,对比变化如下:
- 原来app.json被一拆为二。页面管理,被挪入了uni-app的pages.json;非页面管理,挪入了manifest.json
- 原来的app.js和app.wxss被合并到了app.vue中
结语
最后,本文并非uni-app的完整教程,了解掌握uni-app,还需要认真过一遍uni-app的文档。
掌握好vue,也仍需要进一步去vue官网学习。或通过uni-app专业视频培训课程,连同vue带uni-app一起学会。
如果你熟悉小程序,但不熟悉vue的话,这里还有一篇文章总结的很好:vue和微信小程序的区别、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