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有一个 'with' 语句,它封装了块的执行,在块的入口和出口调用代码。有些语言的结构是这样的:
a = 1 # equivalent to obj.a = 1
total = total + 1 # obj.total = obj.total + 1
在Python中,这样的结构是不明确的。
其他语言,如ObjectPascal、Delphi和C++ 使用静态类型,因此可以毫不含糊地知道分配给什么成员。这是静态类型的要点 -- 编译器 总是 在编译时知道每个变量的python 作用域。
Python使用动态类型。事先不可能知道在运行时引用哪个属性。可以动态地在对象中添加或删除成员属性。这使得无法通过简单的阅读就知道引用的是什么属性:局部属性、全局属性还是成员属性?
例如,采用以下不完整的代码段:
with a:
print(x)
该代码段假设 "a" 必须有一个名为 "x" 的成员属性。然而,Python中并没有告诉解释器这一点。假设 "a" 是整数,会发生什么?如果有一个名为 "x" 的全局变量,它是否会在with块中使用?如您所见,Python的动态特性使得这样的选择更加困难。
然而,Python 可以通过赋值轻松实现 "with" 和类似语言特性(减少代码量)的主要好处。代替:
function(args).mydict[index][index].b = 42
function(args).mydict[index][index].c = 63
写成这样:
ref.a = 21
ref.b = 42
ref.c = 63
这也具有提高执行速度的副作用,因为Python在运行时解析名称绑定,而第二个版本只需要执行一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