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简介: 屏幕快照 2018-03-09 上午11.11.49.png建构知识体系的主要体现的做法做笔记和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这个话题比较大。
img_66c60a2e1b60f509624fcb5e7e6def18.png
屏幕快照 2018-03-09 上午11.11.49.png

建构知识体系的主要体现的做法

做笔记和思维导图...


建构知识体系这个话题比较大。主要做法:通过大量阅读,特别主题阅读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主题阅读具体体现在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

一、才能的分类

一、才能的分类
才能的分类:街头智慧和科学方法
1.一类是没看过多少书,也没上过多少学,但却能把一件事或一个企业经营的很好。

2.一类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做事情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的人,你问他是怎么做的,他能给你逐一剖析,一二三步是什么,系统而缜密。

二、为什么要建构知识体系?

    评判一个人是否厉害,判断的标准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厉害的人可以说是一名高段位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质量的输出。而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稳定高效的解决问题。

三、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前,自己要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这个套体系可以钻研大师的作品得出。有了这套非常完整的专业领域知识体系后,保证了看问题的高度,然后再针对某一小块知识进行构建。

总结下来大概有六个步骤:目标、获取、提炼、输出、聚合、扩充。

1.目标: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路径
    获取知识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满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就是在树立目标。抛开目标谈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太希望找到一套速成的标准答案了,这是在中国体制教育下长期驯化出来的思维惯性,你不可能通过构建一套知识体系去打败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是目标导向的。

先有人生规划,再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架构,所以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军哪些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怎么分门别类的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怎么获取知识,怎么吸收知识,怎么吸收,怎么输出,一切围绕着目标就会非常清晰,避免做无用功。

2.获取:上网搜、找人问、翻书看、自己做

上网搜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你要熟悉每个搜索引擎以及各个门户网站的属性,这样搜索起来更高效,比如有些深度的话题问答你可以在“知乎”上搜,微信上的文章你要用“搜狗”,豆瓣上的书评影评比电商网站上更有参考价值等。

找人问
有了宏观的认知后,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牛人求教,这是构建认知最快的方法。如果你身边朋友圈没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在牛人的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勾搭,一般你做过功课提出的问题都是能得到牛人的回应的。
如果还不行,你可以花钱约,或者在知乎、付费知识问答平台上提问,以后这类经验分享的平台会越来越多,上面的牛人领域也涉及较广,门槛越来越低。

翻书看
书是死去的人,或者是以你现有资源接触不到的人,读书就是在和牛人交流。书的知识一般比较系统,思考性强,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个东西。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精度,甚至反复读,这个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书籍来定,有时也没必要非得把一本书读完,把书中提到和你想要问题相关的读完就够了。
我有时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一下买五六本甚至十几本市面上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书,基本上能涵盖这个领域所有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找对应的案例和方法论。

自己做
没有适用所有场景的知识,也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认清两者间的差异尤为重要,而只有自己做你才能发现这点。很多知识看似通用,实则不然,很多方法和答案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实践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知识的最大尊重。

3.提炼:剔除无用、理清逻辑、知识模块化

剔除无用
我们每次搬进新家前屋子里都是干净简洁的,不到一个月你就会发现房间里已经有了大量的闲置物品或衣服,并且开始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放哪了,等到你再搬家时,你发现自己的东西怎么这么多。
整理知识和整理物品一样,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每天通过手机、电脑、交谈、分享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房间,如果房间内的知识不及时删除整理,排除扔掉一些东西,长时间大脑就会一团糟,即使是你学过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你也会记不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接收了那么多的信息很多是无用的,高效人士会有意的屏蔽一些信息,而且一般牛人大脑过滤、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比其他人强。一场演讲,嘉宾演讲了两个小时,真正有用的就几点,所以需要对知识进行删减和提炼。
删减提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找到重点,二是便于记忆。你只有记住了重点,下次遇见同样的问题时才能帮助到你。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忘记后剩下来的东西。

理清逻辑
同样一位嘉宾的演讲为什么笔记侠会整理的比较好,而且有时甚至嘉宾自己都觉得整理的比他讲的好,除了删除一些语气词和偏离演讲主题的一些话题外,就是笔记侠对内容的逻辑关系做了梳理,主次做了划分和标记,这样看起来就会很通畅,主次一目了然,重点不言而喻。

知识模块化
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处事哲学——“玩套路”,也就是他用同样的一种套路轻松处理了很多问题,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屡试不爽,包括自己投资的两个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案例,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这个套路其实就是模块化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会遭遇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N,大部分人会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有时可能问题1、问题2、问题3都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只要找到底层理论,就可以把所有现象层面的问题解决掉。
所以要对知识进行模块化,最好的方式是用思维导图把这些底层理论或方法论整理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模块,这样面对类似现象层面的问题时就完全可以把对应知识模块搬出来解决,面对复杂问题时就用多个知识模块。

4.输出:强化认知、关联重构

强化认知
输出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思维模式。知识也一样,必须要输出才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实践,不然就是死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比如记笔记、写文章、做产品、做分享、交流、实践等等这都是输出,有助于强化原来的知识模块,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提问或者交流,这同时也是对原有知识模块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检验。
(不要等到学富五车才有勇气分享,分享的过程强调的是输出,你只要能找到输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回应你的。例如(公司内部分享,网络分享,文章分享,知乎回答,百度知道,能分享的地方太多了。这些都是检验你到底懂不懂的地真正战场))

关联重构
另外知识还有一种输出方式就是关联重构。知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于制造关联,不然无法构成体系。李善友教授把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和企业管理做了关联输出了互联网思维,罗胖去年的跨年演讲,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其实是引用他人的,都可以追溯到某个人某本书的某个思想。
比如贯穿整个演讲的主旨思想“用生物学的思维理解现代商业”,其实主要来源于三个人的三本书,分别是Visa创始人迪伊·霍克的《混序:Visa与组织的未来形态》,凯文·凯利的《失控》和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不过罗胖聪明的把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了连线,并且和去年当下很多商业事件做了关联,完整四个小时听下来,大家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脑洞大开。正所谓:天下知识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5.聚合:分类、分解、再聚合、建立秩序和体系

想要完整的构建一套知识体系,一定要经历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迭代过程。
同一领域的知识模块归类组合到一起会形成一套知识体系,而要将多个知识体系最终融会贯通起来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这是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模块中的点,这些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重构,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
对于没有构建太多知识模块的年轻人来说,不建议一上来就参考他人的完整知识体系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最好先从实践和解决问题入手构建知识模块。
由《奇葩说》团队打造一档语音节目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卖的很火,你会发现每天的6分钟语音都是针对某一个场景的问题,所有的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为演说、沟通、说服、谈判、辩论五维话术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说话的知识体系,而所有的场景和知识点解决的问题都在这套说话的知识体系内。
而这套说话体系的底层理论汇总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广告学、商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此可以看出科学和哲学是获得元认知理论的两个主要来源,所以想获得元认知最好还是看一些学术著作。

6.扩充:构建知识边界之外的系统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其实是构建系统思维,一般到这个步骤知识体系基本就已经构建完成了,但人的思维都会有边界和漏洞,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建立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却也会造成思维上的局限。
对于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非常熟悉它们,通过与它们的交互,我们构成了经验和技能,但对它们又是无知的我们是以一种无知的方式与它们朝夕相处。它是我们「熟悉而未知的世界」。
实际上,我们都是以一种「熟悉而已知的世界」的错觉存活在这个世上的。
我们几乎不去想见,那个可能存在的「陌生而未知的世界」,同时又误以为我们所遇见的都已经在掌控之中。这种错觉,把我们锁定在一个狭小的智识区域,而对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
我们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大多数时候只能培养出平庸之辈:
一、以「流水线」的方式培育人才
这种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方式,是一种很经济和高效的教育方式,但往往是以磨平学生个体的兴趣、才智的棱角为代价。
二、以「标准化」的方式筛选人才
有一个概念叫「标准化考试」,就是尽量把考核的各个过程加以精密的定义,使其误差最小、统一性最高的方法。容易被标准化考核的、确定性的知识成为了考核以及教学的重点,而很难被标准化的需要深层次思考、争议性讨论和精微把玩的东西统统被回避了。
三、它仅满足于传承抽象的知识和理念
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科研人才的预科班为思路来组织教学的,只完成了理论到理论,而少了实践的环节。
一个人系统思维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环境。绝大多数的人很难跳出自己所在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和生活圈子灌输的一些理念,而后天读的一些书、经历的事情和所有的思考和都只是在强化他们深信不疑的价值观的合理性。
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人的想法其实是极其难以改变的,而我们有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多和自己成长环境不同的人接触,多听一些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并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理解这些事情,是建立一个优秀的系统思维和价值观比较好的途径。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存储 Java 关系型数据库
探索后端开发:从基础到进阶的旅程
【10月更文挑战第33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深入探索后端开发的奥秘。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直到能够理解并应用高级后端技术。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新的见解和知识。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旅程吧!
|
1月前
|
存储 缓存 前端开发
前端技术探索:从基础到进阶的旅程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前端技术探索:从基础到进阶的旅程
21 0
|
2月前
|
存储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前端技术深度探索:从基础到现代框架的实践之旅
前端技术深度探索:从基础到现代框架的实践之旅
43 3
|
4月前
|
运维 监控 Devops
DevOps 入门:基础知识与核心理念
【8月更文第30天】随着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速度不断增加,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DevOps 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实践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和理念,旨在通过自动化和持续改进来提高软件交付的速度和质量。
93 1
|
数据可视化 Java 测试技术
程序员技术精进:业务分析与设计,领域驱动设计与模型实践
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将实现连接到持续进化的模型中来满足复杂需求的软件开发方法,通过将软件的相关部分连接到不断发展的模型中来简化复杂应用程序的创建流程。领域驱动设计侧重于以下三个核心原则。
一个简单的框架,快速梳理知识体系
一个简单的框架,快速梳理知识体系
92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从零开始:如何高效学习IT领域的技能与知识
无论你是想要入门IT领域,还是想要拓展你的技能,这些方法和案例都可以帮助你走上成功之路。记住,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62 1
|
JSON Java fastjson
常用开发库知识体系详解
在开发应用时正确使用一些开源第三方工具包可以极大的提升开发效率,本章主要介绍运用极为广泛的工具包,比如Apache Common,Google Guava,Hutool等。
120 0
|
缓存 算法 大数据
架构、框架侃侃而谈算法望而却步?吃透这份笔记轻松掌握算法技能
腾讯、百度阿里等国内的一线名企,在招聘工程师的过程中,对算法和数据结构都会重点考察。但算法易学难精,让很多程序员都望而却步,面试时总败在算法这一关,拿不到好 Offer。 面试时很多候选人,聊起架构、框架侃侃而谈,但一写代码,就暴露真实水平。说白了,还是基本功不够扎实。 其实,不管你是什么语言,基本功一定要扎实,最核心的一定是数据结构与算法。也因此,所有大厂面试,都必考算法题。
|
项目管理
软件工程高效学 | 实战案例:TAPD进行需求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人员(People)、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项目(Project)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让软件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从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全过程)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本篇通过TAPD进行需求管理。
507 0
软件工程高效学 | 实战案例:TAPD进行需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