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辛普森悖论:如何在数据分析中保持清醒头脑

简介: 解密辛普森悖论:如何在数据分析中保持清醒头脑

解密辛普森悖论:如何在数据分析中保持清醒头脑

之前也参加fine Bi的 培训,学到了辛普森悖论,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


前言


么是辛普森悖论?来自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

辛普森悖论(英语:Simpson’s paradox),是概率和统计中的一种现象,其中趋势出现在几组数据中,但当这些组被合并后趋势消失或反转。 这个结果在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统计中经常遇到, 当频率数据被不恰当地给出因果解释时尤其成问题。当干扰变量和因果关系在统计建模中得到适当处理时,这个悖论就可以得到解决。 辛普森悖论已被用来说明统计误用可能产生的误导性结果[

该现象于20世纪初就有人讨论,但一直到1951年,爱德华·H·辛普森在他发表的论文中阐述此一现象后,该现象才算正式被描述解释。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悖论,即辛普森悖论。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辛普森悖论的一个常见例子涉及职业棒球运动员的击球率。一名球员有可能在很多年里每年都比另一名球员有更高的击球率,但在如果把他们全部加起来反而低了,这些年里都有较低的击球率。当年份之间的击球数存在较大差异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数学家肯·罗斯 (Ken Ross)使用两位棒球运动员德里克·杰特 (Derek Jeter)和大卫·贾斯蒂斯 (David Justice ) 在 1995 年和 1996 年期间的击球率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

A球员 1995 年 ,12/48 (48次击球,12次命中),击球率0.25,

B球员 1995 年 ,104/411 (411次击球,104次命中),击球率0.253

1995 年 击球率 是 B球员高


A球员 1996 年 ,183/582 (582次击球,183次命中),击球率0.314,

B球员 1996 年 ,45/140 (140次击球, 45次命中),击球率0.321,

1996 年 击球率 也是 B球员高


A球员 1995 年 和 1996 年 195/630 (630次击球,195次命中),击球率0.310

B球员 1995 年 和 1996 年 195/551 (551次击球,149次命中),击球率0.270

但是2年加起来 1995 年 和 1996 年 击球率 就是 A球员高所以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 ,每年击球率都高,不代表 所有年份击球率都很高 所以 ,如果可能还需要下钻分析。

数据分析


为了避免辛普森悖论出现。就需要斟酌个别分组的权重,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资料基数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必需了解该情境是否存在其他潜在要因而综合考虑

或者需要算 每年和汇总年份的都需要算出来,来斟酌数据分析。

解释


辛普森悖论是一个统计学术语

中文名:辛普森悖论

外文名:Simpson’s paradox

提出时间“”1951年

提出人:E.H.辛普森

理论学科:统计学

应用领域:数据分析


所以 辛普森悖论 这个词是一用来表示对于同一组数据,在分组中占尽优势而在总评中却处于劣势的悖论 ,出现这个悖论 的原因在于这些数据中存着“潜在变量”

管理应用的启示

来自科学百科的说明:


辛普森悖论就像是欲比赛100场篮球以总胜率评价好坏,于是有人专找高手挑战20 场而胜1场,另外80场找平手挑战而胜40场,结果胜率41%,另一人则专挑高手挑战80场而胜8场,而剩下20场平手打个全胜,结果胜率为28%,比 41%小很多,但仔细观察挑战对象,后者明显较有实力。

量与质是不等价的,无奈的是量比质来得容易量测,所以人们总是习惯用量来评定好坏,而此数据却不是重要的。除了质与量的迷思之外,辛普森悖论的另外一个启示是:如果我们在人生的抉择上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就得要有可能不被赏识的领悟,所以这算是怀才不遇这个成语在统计上的诠释。


除了质与量的迷思之外,辛普森悖论的另外一个启示是: 如果我们在人生的抉择上选择了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就得要有可能不被赏识的领悟,所以这算是怀才不遇这个成语在统计学上的诠释。


目录
相关文章
|
5月前
详尽分享蒙提霍尔悖论(三门问题)终极分析
详尽分享蒙提霍尔悖论(三门问题)终极分析
42 0
|
6月前
|
数据建模
R语言网络分析友谊悖论案例
R语言网络分析友谊悖论案例
R语言网络分析友谊悖论案例
运筹学总结—好不好总结就好
前段时间将运筹学进行完了第二遍学习——精读,其实这本书都在围绕选择最优方案这个主题展开了对于一些概念和示例的讲解。
洞见:如何看透事物本质,拥有彪悍的人生!
洞见:如何看透事物本质,拥有彪悍的人生!
179 0
洞见:如何看透事物本质,拥有彪悍的人生!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女神也用的约会决策:决策树算法实践
由于决策树非常有价值,还衍生出了很多高级版本。决策树是机器学习中强大的有监督学习模型,本质上是一个二叉树的流程图,其中每个节点根据某个特征变量将一组观测值拆分。决策树的目标是将数据分成多个组,这样一个组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同一个类别。决策树也可以用来近似连续的目标变量。在这种情况下,树将进行拆分,使每个组的均方误差最小。决策树的一个重要特性可解释性好,即使你不熟悉机器学习技术,也可以理解决策树在做什么。
158 0
女神也用的约会决策:决策树算法实践
|
算法 数据挖掘 测试技术
|
大数据
不想去健身房的我,最后被贝叶斯分析说服了...
可能经常你会听到一些很主观的评价比如“你太瘦了”或者“你怎么那么高”,但这里瘦或者高都是基于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和视觉记忆做出的评述,并没有严格的参照。
1211 0
《黑匣子思维》读后感
    最近花了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零零散散的阅读了一本叫作黑匣子思维的书,书的观点比较明确且归功于翻译者的水平,整本书看起来还算比较轻松的,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我估计一个周末就可以阅读完了。
1396 0
下一篇
无影云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