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史
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
在计算机最初的时候,每个计算机都是独立存在的。
我们拿游戏来举例,但是的计算机只能玩玩单机游戏,游戏通过了就没意思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到了 网络互连 。
网络互连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计算机之间互相通信,共享软件和数据,即以多个计算机协同工作来完成业务,就有了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完成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本质是网络数据传输,即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来传输数据,也称为网络通信
那时可以通过网线链接,游戏就可以进行联机了,但是仅限于网络链接上的人。
如果想要更多人联机,就需要多个网线两两链接,但是这样太麻烦了;
后来有了交换机 路由器 :
就可以开始实现更大规模的联机了,于是乎有了一个个机房。也可以叫做一个个局域网
随着大规模的局域网发展起来,就使用更多的 路由器 和 交换机 进行链接。
当局域网发展足够大时就形成了 广域网;广域网和局域网没有明确的界限。
网络通信基础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进行网络通信,也即是网络数据传输,更具体一点,是网络主机中的不同进程间,基于网络传输数据。
那么,在组建的网络中,如何判断到底是从哪台主机,将数据传输到那台主机呢?这就需要使用IP地址来标识。
IP地址
概念
IP地址主要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简单说,IP地址用于定位主机的网络地址
就像我们发送快递一样,需要知道对方的收货地址,快递员才能将包裹送到目的地。
我们在cmd窗口 输入指令:ipconfig 或者 ipconfig\all 回车 就可以查看;例如:
格式
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也就叫做IPV4),如: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但是现在 IPV4 不是很够用,于是又有了 IPV6 的概念,这个就不用担心 地址不够了;目前 IPV6 正在逐步推广。
端口号
概念
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主机网络地址,端口号可以标识主机中发送数据、接收数据的进程。简单说: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
类似发送快递时,不光需要指定收货地址(IP地址),还需要指定收货人(端口号)。
格式
端口号是0~65535范围的数字,在网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收网络数据。
注意:
两个不同的进程,不能绑定同一个端口号,但一个进程可以绑定多个端口号。
协议
协议,网络协议的简称,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经过的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规则。如怎么样建立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相互通信交流。
网络传输的本质是:通过有线(网线,光纤)信号或者无线(光信号)信号传播的。
有限信号一般是通过电平(电压)高低来表示 二进制中的 0 和 1 ;
无线信号一般是通过 光的波长和频率来传递 二进制的中的 0 和 1;
虽然可以传播这样的二进制,那么这些 二进制表示什么含义呢?
这就是需要通过 协议来确定了。
复杂的网络环境造就了 复杂的协议,我们将这些复杂的协议拆分成 多种小协议;再将这些小协议进行分类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
这些层级是不可以跨层调用的,我们 上层 只能调用下层,并不关注下层的具体细节;下层只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样下层也并不关注上层的实现细节。
故此层次之间的耦合程度很低。
课本一般将这些层次分为两种:
OSI七层网络模型 和 TCP / IP 五层网络模型。
物理层我们考虑的比较少。因此很多时候也可以称为 TCP/IP四层模型。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 没使用过 OSI 七层网络模型。
这个网络模型究竟是干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进行数据封装的。
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或者说软件)一般都是通过应用层来访问网络的,程序产生的数据会一层一层地往下传输,直到最后的网络接口层,就通过网线发送到互联网上去了。数据每往下走一层,就会被这一层的协议增加一层包装,等到发送到互联网上时,已经比原始数据多了四层包装。整个数据封装的过程就像俄罗斯套娃。
当另一台计算机接收到数据包时,会从网络接口层再一层一层往上传输,每传输一层就拆开一层包装,直到最后的应用层,就得到了最原始的数据,这才是程序要使用的数据。
给数据加包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数据的头部增加一个标志(一个数据块),表示数据经过了这一层,我已经处理过了。给数据拆包装的过程正好相反,就是去掉数据头部的标志,让它逐渐现出原形。
你看,在互联网上传输一份数据是多么地复杂啊,而我们却感受不到,这就是网络模型的厉害之处。我们只需要在代码中调用一个函数,就能让下面的所有网络层为我们工作。
我们所说的 socket 编程,是站在传输层的基础上,所以可以使用 TCP/UDP 协议,但是不能干「访问网页」这样的事情,因为访问网页所需要的 http 协议位于应用层。具体在后面说。
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
我们 TCP / IP 五层模型分为如下五层: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我们一层层来说明。
应用层:只关注传输而来的数据的使用。
举例:我们在淘宝上下单,买了个快递,我只关心这个东西是否有用,其他的不管。
传输层:只关注起点和终点。
举例:这里只关心我们快递出发的起始位置和最终送达的快递,其余的与之无关。
网络层:负责遥远结点的路径规划。
举例:这个快递从北京出发到杭州,中间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网络层只是在这众多路径选一条最合适的走。
数据链路层:主要关注相邻结点之间的传输。
举例:快递的路线如下: 北京 -> 太原 -> 苏州 -> 杭州
从北京 -> 太原 是发火车
太原 -> 苏州 是发卡车
物理层:网络通讯的基础设施,例如光纤,网线等...
这也分层可以让程序员同一时间只关注一个子问题。
我们以微信为例,大概说一下封装的过程;
大概的封装过程
比如要和对象发个消息:宝贝,我爱你.....
1. 应用程(微信程序)拿到上述用户数据,进行封装,封装成应用程数据包(本质上就是字符串拼接):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画一画,事实上 微信协议 比这复杂得多。
当然,为了区分上述字符串,可能还会引入 分隔符 和 长度信息 作为界定。
2. 传输层拿到上述数据
应用程序要调用传输层提供的api ,来处理这个数据。
传输层会有很多协议,比较经典的是 TCP 和 UDP (后面一章就会讲到这个,后面再说)
这里就拿 UDP 为例:
UDP 针对上述数据包再次进行封装
这里的数据报头本质上也是个 字符串的拼接。
此层最关键的属性就是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3. 传输层到网络层
UDP 数据报已经有了,接下来就要将这个数据报交给网络层的协议,而网络层最常见的协议就是 IP 协议
IP 就是本次传输的起点和终点。
4. 网络层交给数据链层
最经典的协议叫做: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这是最常见的数据链路层的网络,我们平时使用的网线上网就是 以太网
mac 地址也就是物理地址,描述一个主机在网络上的位置。
它的功能和 IP 很像,但是当下就把这两个分别作用与不同的用途。
IP 用来进行网络层的数据路径的规划;
mac 用来进行描述数据链路层,两个即将进行数据传输的相邻结点。
mac 地址和网卡绑定,理论上来说,世界上每一个设备都有自己唯一的 mac 地址。但是 IP 不一定。这些后面再说。
5. 数据链路层就要把上述以太网数据帧交给物理层
物理层就会把上述 0101 的二进制数据 转换为 各种信号(光、电、电磁波)进行传输
那么我们再来聊聊接收方的情况;
接受和上述刚好相反
发送:从上到下,依次封装,新增报头
接收,从下到上,依次分用,去掉报头
忽略中间的转发过程,只考虑接收方的 接收情况
1. 物理层:
网卡收到高低电平
然后对这样的信号进行解析,还原成 0101 这样的二进制
2.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
此时就把 上述 0101 这些数据当作一个以太网数据帧
去除帧头帧尾,取出中间的载荷,再往上交给网络层。
以太网数据帧帧头中有个信息类型,网络层一看就知道网络层是哪个协议了
3. 网络层
此时就由网络层的 IP 协议进行解析数据报,同样去掉 IP 报头,以及其他的工作;
主要目的还是取出 载荷,交给更上层的传输层
ip 报头中也会存在一个字段,标识当前传输层用的是哪个协议
4. 传输层
此处由 UDP 来处理,去掉报头取出载荷,交给上层 应用层来处理;这里借助端口号来区分应用程序。
5. 应用层
由微信这个程序来解析 这些数据,取出这些字段放到应用层界面。
OKKKKKKK,初始网络就认识到这里,后面还有更详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