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异星球,我是小怪同志。这篇文章主要讲MySQL,请一起学习吧。
1.什么是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也称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的工作分为以下3个方面。
(1)数据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并按类别组织保存。数据管理的目的是快速、准确地提供必要的可以被使用和处理的数据。
(2)数据加工。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变换、抽取和运算。通过数据加工得到更加有用的数据,以指导或控制人的行为或事务的变化趋势。
(3)数据传播。通过数据传播,信息在空间或时间上以各种形式传递。在数据传播过程种,数据的结构、性质和内容不发生改变。数据传播会使更多的人得到信息,并且更加理解信息的意义,从而使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在关系模型中,关系,属性,码(候选码),元组的含义什么?举例说明。
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
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个属性取一个名称为属性名,如(学号,姓名,年龄,性别)表示五个属性。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称为码。如学生的学号是学生实体的码。
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个属性或属性组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且从这个属性组中去除任何一个属性,都不再具有这样的性质,则称该属性或属性组微候选码,候选码简称为码。
元组:元组也称记录,关系表中的每行对应一个元组,组成元组的元素称为分量。数据库中的一个实体或实体之间的一个联系均使用一个元组来表示。如(215104222,李小双,18,女,信息系)是一个元组。
3.在信息世界中,联系的含义是什么?实体间的联系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型)内部的联系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实体内部的联系通常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一对一联系(1:1) 国家和总统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对多联系(1:n) 一个组织和组织内的成员是一对多的关系; 多对多联系(m:n) 学生和老师是多对多的关系。
4.数据模型三要素是什么,说明含义?
(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征,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包括两个方面。①数据本身:数据的类型、内容和性质,如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关系等。②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关系模型中的主码、外码联系等。
(2)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对数据库中的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集合。数据操作包括操作对象及有关的操作规则,主要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和修改)两类。
(3)数据约束条件。数据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给定数据模型中的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及其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5.关系模型中允许定义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包括什么?解释它们的含义。
关系模型中允许定义3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1)实体完整性:实体完整性规则是针对基本关系而言。一个基本表通常对应信息世界的一个实体集。信息世界中的实体是可区分的,即它们具有某种唯一性标识。关系模型中以主码作为唯一性标识。主属性不能空值。
(2)参照完整性:在信息世界中,实体之间往往存在某种联系,在关系模型中,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描述的,这样就自然存在关系与关系间的引用。
(3)用户自定义完整性: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6.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数据定义。DBMS提供数据定义语言,用户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进行定义。
(2)数据操纵。DBMS还提供数据操纵语言,用户可以使用DML操纵数据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增删改查。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在创建、运用和维护时由DBMS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数据得转储、恢复,数据库的组织和性能监视、分析等。这些功能通常是由一些实体程序完成的。
7.什么是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与两级映像?解释它们的含义。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 / 模式映像、模式 / 内模式映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和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及其性质与联系,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用以描述用户看到或使用的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和特性的,用户根据外模式用数据操作语句或应用程序去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整个数据库的最底层表示,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对于外模式 / 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 / 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 / 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 / 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8.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六个阶段的各自任务是什么。
数据库设计分为6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1)需求分析: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 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设计人员运用 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9.
E-R图在合并时的冲突有哪些?简述属性冲突、命名冲突、结构冲突的含义。
E-R图中的冲突有3种: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结构冲突。
(1)属性冲突。属性冲突又分为属性值域冲突和属性的取值单位冲突。
a. 属性值域冲突。即属性值的类型、取值范围或取值集合不同。例如,学生的学号通常用数字表示,这样有些部门就将其定义为数值型,而有些部门则将其定义为字符型。
b.属性的取值单位冲突。比如零件的重量,有的以千克为单位,有的以公斤为单位,有的则以克为单位。
属性冲突属于用户业务上的约定,必须与用户协商后解决。
(2)命名冲突。命名不一致可能发生在实体名、属性名或联系名之间,其中属性的命名冲突最为常见。一般表现为同名异义或异名同义。
a. 同名异义,即同一名字的对象在不同的局部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单位”在某些部门表示为人员所在的部门,而在某些部门可能表示物品的重量、长度等属性。
b. 异名同义,即同一意义的对象在不同的局部应用中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对于“房间”这个名称,在教务管理部门中对应教室,而在后勤管理部门中对应学生宿舍。
命名冲突的解决方法同属性冲突相同,需要与各部门协商、讨论后解决。
(3)结构冲突。
a. 同一对象在不同应用中有不同的抽象,可能为实体,也可能为属性。例如,教师的职称在某一局部应用中被当作实体,而在另一局部应用中被当作属性。
在解决这类冲突时,就是使同一对象在不同应用中具有相同的抽象,或把实体转换为属性,或把属性转换为实体。
b.同一实体在不同局部应用中的属性组成不同,可能是属性个数或属性的排列次序不同。解决办法是,合并后的实体的属性组成为各局部E-R图中的同名实体属性的并集,然后再适当调整属性的排列次序。
c. 实体之间的联系在不同局部应用中呈现不同的类型。例如,局部应用X中E,与E可能是一对一联系,而在另一局部应用Y中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多联系,也可能是在E1、E2、E3三者之间有联系。
10.常见的索引类型有哪些?索引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索引类别: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单列索引和组合索引。全文索引。空间索引。
设计原则:索引并非越多越好。避免对经常更新的表建立过多的索引。数据量小的表最好不要使用索引。在不同值少的列上不要建立索引。指定唯一索引是由某种数据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为经常需要排序、分组和联合操作的字段建立索引。
11.什么是视图?视图的作用是什么?
视图是由数据库中的一个表或多个表导出的虚拟表,是一种虚拟存在的表,方便用户对数据的操作。 作用:(1)简化对数据的操作。
(2)自定义数据。(3)数据集中显示。(4)导入和导出数据。(5)合并分割数据。(6)安全机制。
正确答案:
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个表。(二维表)
域: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的取值范围来自某个域。例如:自然数,整数,实数等都可以是域。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而其子集不能,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
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主属性:候选码所有属性的并集。
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或视图中导出的虚拟表,数据库中实际存放的是其定义。